杨琳琳博客 |
科学—杨琳琳10月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8/1/3 16:21:06 作者:杨琳琳 点击:1472 备课中的减法和加法 在近一段时间的磨课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也得到了许多同事的指导和帮助。现在进行课后反思,从备课过程中的一次次修改出发,思考如何备课才能备出一节离学生最近的课。 一、教学目标的“减法” 这里的“减法”并不等于“简单”。而是指将模糊、繁杂的教学目标,转变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好课的首要条件。 1、明确要学什么(名词) 我们要学什么?在教学目标中要以精确的概念(名词)呈现。这个概念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出于某一个知识领域。备课伊始,应从全册教材、板块知识、单元内容等大的方面,总体考虑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本次区级公开课《导体or绝缘体》的备课过程中,对于“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的掌握毋庸置疑,而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导体的共同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斟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既不能什么都想教,而不切实际地设置繁多的目标,也不能过于精减,让科学课显得单薄乏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图)还需要修改,在教学难点上,修改为“能在观察记录材料的特征时,归纳分析导体的共同特征。”这是科学探究的重中之重,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在课堂上学会规范的实验方法,引导孩子有序思考,从而发现导体容易导电的秘密。 同一课教学中,不同的班级往往会有不同的反馈,有时既定的教学目标,对于这个班很容易达成,有的班需要多花时间,或者现阶段达不到这一高度。在总体目标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班级,目标达成的程度要有不同的要求。所以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给不同学习需要的孩子提供“跳一跳”的机会。比如:《导体or绝缘体》一课,最后利用今天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能力一般的孩子可以尝试解决“合理利用导体和绝缘体修复用电设备”,学习能力较强的孩子还可以尝试了解“如何利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转化制作小发明”。
2、明确怎么学(动词) 针对“学会分析稳定性结构的特点”中的分析一次,我们有所讨论,分析多指给予一般理论支撑下,对一些事物和现象的理解和解释。而在本课教学中,更多的不是运用知识去解释现象,而是从操作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知道稳定性结构的特点。从“分析”到“知道”,仅仅是一个动词的改变,牵动的却是教师该组织何种活动,引导学生该如何去学的问题。所以针对难易程度不同、知识类型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准确设置教学目标中的动词。 二、教学内容的“加法” 在之前的教学中,我总是去想一些新颖的、创新的教学小环节去给我的课增色,但是往往都得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在备课时,我们要根据所教内容,找出新旧内容之间的关联,寻找学生的现实水平,明确未来要达到的水平,以便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导体or绝缘体》一课,指导老师和其他同事一直在提醒我要注重孩子的“思维发展”和“观察记录”。这两点,都让我很困惑。由于本节课的动手操作时间很长,在其他环节的设计上,我显得有些无计可施。在几次纠结中,最后采用“小组讨论,初步构思—设计图纸,确定装置—再次讨论,注意事项”三步走,设计这几个环节的目的是,孩子经历一次次讨论思考,将脑袋里凌乱的想法,以设计图的方式确定下来,并且就这设计图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在这样进一步丰富的活动中,孩子的思维在一步步提升,有助于孩子形成有序思考的好习惯。 三、课堂节奏的“加减混合” 备课必须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认真研究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三个重要问题,并且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和具体环节,力求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实现在这三个方面的预设目标。在备课中需要衡量好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 然而时间的把控不能太死,需要把握每个环节的大概时耗,也不能不顾学生的反馈,跟着教案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备学生”,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有的放矢。 备课时,针对不同水平的孩子、班级要有所调整。 最后,对于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也要戒骄戒躁,一步步改进,重在积累。
![]()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088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