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俊博客 |
心理辅导案例 发布时间:2016/6/16 22:20:26 作者:卜俊 点击:2290 张扬“个性”,他成为“问题孩子” 首先,和同伴无法合作。原来两人合作挺好,但是他突然变得特别严厉,同伴出一点错都不行,他立刻会鄙视同桌;同时对自己的要求不断下降,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却做不到。于是,我把他的位置调了一下,一个人坐,找他谈话希望他知道自己一个人坐的原因。但是他仍然我行我素。对于老师提出的要求总认为可以钻空子,不劳而获;表现不好的时候极力推卸责任,非要当面“对质”,没法抵赖的时候才肯勉强承认。就这样,渐渐地,班级荣誉与他无缘。于是,他开始讨厌班级里每一个被老师表扬的孩子。在每周一次的评奖开始之前,他悄悄地改掉了记分册上他的分数,使自己得到了第一名。当老师知道这件事之后,批评了他。他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给自己找了很多理由。接着出现了每天不记作业的情况。在家里,每天都和妈妈拌嘴,写作业效率低,做事磨蹭,弹琴、画画等业余活动都心不在焉。总之,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矛盾聚焦,他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老师批评他,也鼓励过他,都没有太大效果,他依然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却不愿意直面自己的不足,不愿意花点时间去追求尽善尽美,却把心思放在如何用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多的表扬。他这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老师们都看在眼里。他每天的心情,越发变得沉重起来。他的妈妈越发地对他严厉,要求他管好自己,可是换来的确是更多无奈甚至是逆反。 在大家的眼里,他变成了一个听不进批评、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努力的孩子。各科任课老师开始陆续向我告状:小晔在科学课上和别人说话、在体育课上偷懒、在音乐课上故意说笑话惹得全班同学大笑……可是每一次当我找小晔谈心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辩解,这让我们的谈话没办法继续。为什么会这样?看着小晔受到来自各科老师因为“推卸责任、自私自利、不严格要求自己……”而批评,在短暂的委屈之后却又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我很心痛。
我的思考 1、允许孩子犯错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会生活的引路人,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揪出破坏幼茧成长的各类蛀虫,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逐渐学会生存的本领,茁壮成长。孩子有权利犯错误的。“要把犯错误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校成为学生犯错误的场所!”让学生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这既是对学生的最真实的教育,也是对教师的教育智慧的挑战与考验,关键在于如何挖掘学生症结,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小晔在刚进校的时候表现比较优秀,因而我对他的期待也就变高了,期待他事事都做得完美,一旦他的行为偏离了我的预设,就特别为他着急,抓着他的错误不放。其实,作为一个孩子,他的自制力还没有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当他做不到的时候,如果老师能思考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允许他犯错误,和他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那么会让孩子变得更自主,更积极。同时,不那么在意他的“错误”,静待花开,他会更加享受到成长的乐趣。 2、淡化教育痕迹,给每个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就是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最好的教育不是耳提面命,不是批评斥责,不是强制惩罚,而是淡化教育痕迹,让受教育者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被潜移默化。不教而教,就是把教育内容渗透在游戏、谈天、生活之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使孩子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对于小晔,每当他的行为有了偏差,我都是很严肃地把他喊到身边,还没有开始谈话,就已经显露出老师的无上权威,准备批评。看得出来,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愿意敞开心扉,更不用说去反思自己的错误。 3、教育不能简单粗暴地下评价 现代哲学认为,人是一个不确定的存在,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则更多地表现为多种可能性。如何将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学生教育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他们培养成真正的“人”,是每一个老师不可回避的义务和责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不仅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智慧、友爱、幸福的儿童。作为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能简单粗暴的给孩子下结论,应该用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去贴近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心的低语,触摸情感的心弦,真正做到我以我心付童心。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孩子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 一开始,我简单地把小晔当做一个各方面都能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当我发现他并不能像原来那样完美的时候,就充满焦虑和失望。再看到他各门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只要发生偏差,立刻给他做了“自私自利、钻空子、推卸责任”的评价。这些简单的评价都影响了我的处理方式。其实,不急于给孩子下判断,探求孩子的内心,才能真正做到地用一颗心灵去唤醒另一颗心灵。 4、敏感事件需要冷静教育 面对孩子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面对他们得不到正确指导时发生的一些偏差行为的时候,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和慎重地去看待整个事件,应当投入更多的尊重、信任、理解、同情、关切、细致和耐心,如果我们以心灵赢得心灵,我们便能够帮助每一个孩子展开笑颜、敞开心扉,自信地迎接成长。 小晔是一个特别要强的孩子,他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也特别在意和同学之间的竞争。当和他交流的时候,老师应当有意识地避开这些因素,尤其是不宜再用“你怎么连这么一点小事都不能做到最好呢?你已经不是原来那个最优秀的你啦。看看现在别的小朋友做得有多好。”这样的话来刺激他。很多时候对于如果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和慎重地去看待整个事件,不把目光聚焦在某一个细节上,而是关注孩子的内心期待,反而收获更平和、更令人惊喜的结果。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053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4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