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博客 |
浅谈如何在一年级进行诚信教育 发布时间:2017/6/5 19:33:56 作者:郑健 点击:731 浅谈如何在一年级进行诚信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体现时代精神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 (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仅是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首要任务。作为育人前沿阵地的学校和课堂,如何加强和推进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成为各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出发点,是公民道德的基础,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十分崇尚的美德。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诚信教育至关重要。 本人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一直很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着重从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中给予关注,及时的引导。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背诚信原则之事。现将自己的一点探索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一、理解诚信及其重要性。 一滴水能折射阳光的七彩斑斓,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能体现人的道德修养。从诚信教育的内容上看,是非常广泛的。比如:文明礼貌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诚信的内在品质;学会遵纪守法的教育可以培养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诚实守信、真诚待人教育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人的社会亲和力;言行一致和学会负责教育可以增强责任意识而受人信赖和欢迎等。新近颁发的指导小学生行为的规范的《德育纲要》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上述的内容都有涉及和体现。诚信教育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但让孩子理解诚信、了解诚信的重要性是开展一切诚信教育工作的前提。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这对我们大人来说不难理解,但如果你施教的对象是刚从玩玩闹闹的幼儿园升入一年级的小学生,那么一切的说辞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求知欲特别强,如果选择了正确的方法教学,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时,我采用了孩子们最喜欢的听故事环节(如最经典的《狼来了》)来引入“诚信”这个词。生动有趣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让这个词语不知不觉地渗入孩子们的心里,再通过对故事内容的探讨进一步加强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当孩子们有了一定的思想认识后,这时可以趁热打铁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一些诚信守则:如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遵守与别人的时间约定;不说谎,对老师和家长要讲实话,不欺骗老师和家长,不欺负同学;学习要诚实,不要不懂装懂,不抄袭作业,考试不作弊;答应别人的事要兑现,做不到的要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借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 我们班有个小姑娘,家庭特殊,父母离异,虽然跟着爸爸,但爸爸再娶又有了孩子,基本上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年纪较大,非常溺爱孩子,在家庭教育上也没有方法,致使孩子现在上一年级了学习、生活一团糟。刚入学时就引起了的注意,但她上课发言特别积极,平时和同学相处也还好,我就慢慢减少了特殊关注。可忽然有一次我发现放在讲台上用来奖励的花片少了很多,我开始了调查。当时班上没有人承认,后来在其他同学的指证中知道了原来她和其他两个孩子趁着大家都出去做操时偷偷拿了。这件事给我触动很大,不仅偷偷拿了还撒谎,偷拿花片说明心里还是希望受到表扬可以理解,但这种行为却很糟糕。要是小的时候不给予纠正,将来有什么“诚信”可言,更谈不上“做人”了。利用课余时间,我总是把她带在自己身边,时时刻刻给予她关爱,让她懂得老师是最爱她的,缩短心与心的距离。并且经常告诉她“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老师最喜欢说实话的孩子”“一个人犯错误不可怕,但是不诚信就绝对不能原谅”。一段时间过后,当班上又有其他孩子犯错误没有承认时,她主动举起手说:“老师曾经告诉我们犯了错误可以原谅,但是不诚信就绝对不能原谅。上次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撒过谎了”。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诚信! 二、言传身教。 个体诚信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内化的过程中。儿童表现出的最初的某些具有“诚信”性质的行为或是带有“欺诈”性质的行为多半可以在其生活环境中找到影响源。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和教师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诚信程度影响着儿童诚信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负有教导孩子的义务,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兼有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因此,在学生品德培养方面,家长和教师都是教育者。他们给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范一般通过两条基本途径:一是言教,口头讲解或劝导;二是身教,展示自己的行动。前者不能缺少,后者更为重要,即身教重于言教。为什么?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家长或教师的言行(诚信或不诚信)对他们都有明显的影响。当孩子从成人那里接受不良影响后,往往会在缺乏成人监督的条件下得到充分的表现,所以家长和教师都要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行。与家长相比,教师对于个体诚信的发展作用更大一些。这是因为,父母是家庭成员的代表而教师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教师与学生通常没有血缘关系)。另外教师在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知识和道德的双重权威。如果教师的行为具有欺骗性,那么学生个体往往会认为整个社会是颇具欺诈性的不公正的社会,日后他们会把响应欺诈行为“回报”给社会。 有“曾子杀猪”故事,讲的是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追,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她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绝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子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小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这个故事直接告诉了我们榜样的重要性。 老师是孩子生命中道德规范重要的第二启蒙老师,特别是作为一二年级老师,更要做好表率。小孩子正处于模仿、思维、道德、行为习惯养成阶段,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影响,平时我们教育他们要言行一致,那我们就更应该以身作则,对他们言传身教。诚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言必行。老师在小孩子的心目中都是神圣的,老师的每一句话在他们的心目中比“圣旨”都有威信。答应他们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说话算数。在他们脑海中烙下“诚信”,从小养成“讲诚信”的意识与吃饭睡觉同等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习惯。 当然作为老师是人不是神,在合适的环境下,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老师也是正常的人,老师也会犯一些错误的。而当我们犯了一点错误的时候,就应该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错误,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比如在教学中写错了个字呀,或者读错了音呀,要及时地给予纠正,并且向学生承认是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造成的。我想我们能这样做,一点也不会丢了“师道尊严”,反而让学生更尊重你,也是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的“活教材”。 三、“因材施教”。 个体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美国心理学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儿童诚信的发展属道德发展范畴,也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儿童判断是非的标准是否得到成人的奖励和惩罚。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孩子常以一种“对等”的方式去看待诚信问题,即“你怎样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你,你对我说谎,我也对你说谎”。他们还认为,抄别人的作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并没有损坏别人什么。因此,对待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我们要善于创造诚信守信的风气,并用具体事例最好是身边的事例向孩子讲明,“诚信”对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意义。 四、各种形式渗透 诚信教育要从小抓起并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贯穿于各科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各种有效途径有机渗透,灵活进行。结合晨会、班队活动和平时班级管理、日常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渗透,学生在升旗仪式、主题活动或开放性的场合中,面对大家,公开表示自己的决心;结合品德与生活课,利用语文,数学等学科,渗透诚信教育,以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为自己的诚信楷模。 诚信是做人之本,在小学一年级做好诚信教育也是教育之根本,须得家长、教师、学校共同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022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