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华博客 |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小结 发布时间:2015/6/6 18:24:36 作者:赵梅华 点击:869 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包括学校对班级的管理,包括班主任对班级的建设与管理,还包括学生自主参与的建设与管理。今天我主要来谈一谈自己作为班主任对班级的建设与管理。我主要从班级的常规管理、班委的产生与培养、班级的环境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班级常规管理 (一)要制定明确的常规管理目标,解决“班级管理要做什么”的问题 经过一年小学生活的磨合,大部分小朋友孩子能适应小学生活、初步具有规则意识,能基本遵守集体纪律;乐于与同伴合作和分享。步入二年级,我继续把“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制定了这几个具体目标: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知道并能严格执行“在什么时间段就做相应的事”!的要求;能自觉遵守集体纪律,初步形成班级凝聚力,为建设班集体做准备。在行为习惯培养细节方面,结合学校的要求,重拳出击,推出“三项整洁、四个有序”,尤其要做到课间有序,因为这是一年以来一直做得不好的地方;在学习习惯培养方面,加强对学生在同伴合作中能认真倾听的观察和评估力度。 (二)班主任给予细致指导,使学生明确应该怎么做。 目标是个方向盘,一旦制定了,就要围绕目标开展工作,下达分阶段目标。就学校生活、学习、常规多方面提一些具体可行的要求,解决学生“怎样做才能达到要求”的问题。一年级孩子大都比较糊涂,加上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倾听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如果你只通过口述传递给孩子一些要求,企图以此达到管理的目的,效果几乎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什么事情该怎样做才是达到要求”了,班主任一定要给孩子细致地指导,这样孩子的习惯养成了,班主任自己也会越来越轻松。 就拿早晨自主交作业这件事来说,也许对我们成人来说,这非常简单,但是对能力比较弱或糊涂一点的小朋友来说并没有那么容易。要不分好几趟交作业,要不漏交作业,有些干脆一头扎进教室就开始晨读。所以,得悉心指导,告诉他们方法:来到班级,先看一看,小桌上摆放了哪几种需要交的作业,然后再回到位置,分门别类把他们一次性都找出来,然后一一对应着交到相应的位置。刚开始,小朋友就胡乱往桌上一丢,最后交多了,各种混乱。当发现这个情况后,我占用了早读课的一些时间,给他们做一次示范,看清是哪一项作业,然后对齐了,放上去。这样一本一本磊上去,整齐有序。如果本子摞得高了,还可以前后左右理理整齐。从这以后,小朋友自主交、有序交作业的习惯都渐渐养成了,现在已经成为常态。 (三)引用量化评分机制和竞争机制促进常规工作的开展 前面主要谈了“怎么做”的问题,那学生做得怎么样呢?这就需要检查和评价进行跟进,这样,好习惯才能真正成为孩子最自然和本能的表现。另一方面,由于低年级孩子的行为有反复的规律,所以即使好习惯初步养成了,如果不及时巩固,也很容易再次被一些不好的行为冲淡。所以需要借助一些有效的机制来帮忙巩固,让其成为永久的好习惯。为什么想到了“机制”呢?因为“ 好的机制”都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我们班,现在共分三条线进行量化评分和竞争,一是个人积分排名、二是同伴合作争夺小红旗,争夺“月度合作之星”,三是“大组夺星大挑战”。 为什么要三条线齐头并进呢?因为现在零零后的孩子比较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明显。很多时候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能否达到满足,而不太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不顾及集体的总体要求。所以,对他们,既要激发、促进个人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热情,更要让孩子在努力为自己个人积分奋斗的同时能兼顾到同伴,不自顾自,争取以同伴带动同伴、以一个影响一个,最终达到共同提升与进步的目的。另外,学生个人是集体的一员,以大组为基本单位来夺星,旨在培养孩子较强的集体意识 ,为最终形成整个班级较强的凝聚力作铺垫。 如何实施。 个人积分主要包含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出勤情况、红领巾佩戴、作业及时上交、作业质量、三操、课堂学习、个人卫生、值日工作……班主任一定要坚持当天一小结,一周一统计、一月一奖励。这项工作我是安排给两位班长来负责的。在放学前,合作计算统计每个人当天的积分,填写到公告栏中的记录表中,并且对积分最高的孩子给予及时奖励,奖励就是可以举班牌,带放学路队和做第二天的体育委员一天。“一周一统计”主要就是把每周积分前三的学生名单记录到相应的表中,为学期末评选各项“小陶子”留下印记。每月一奖励:根据计算统计,每个月奖励积分前7名和常规积分明显升高的同学小奖品。 同伴合作争夺“月度之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量:一来到教室是否能相互提醒、自觉早读,早读课的相互检查是否落实到位、课堂上的合作是否和谐有效、到专用教室上课时,桌椅是否对对正标齐,午间阅读是否都安静、练字时是否会相互提醒坐姿、互批习字册是否认真负责……每一方面做得出色就可以夺得一面小红旗。到月底统计红旗面数。评选出最佳合作伙伴和进步明显的合作伙伴,拍照张贴到墙上,同时还有更好地福利,就是周末可以到老师家做客。 如果说前两项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那么“大组夺星”更多的是一种随机评价,是对孩子集体遵守纪律的考量。比如课上老师一个口令下去,反应最迅速的;读书时书捧得很整齐的、声音响亮的;开火车读词语比较顺畅的、大半天下来,整组桌椅还能摆放整齐的、放学排队最先顺好书包出去排队的……某一方面表现优异的,班主任老师可以随即在黑板上记上一颗星,每周五评选出夺星最多的组,给予小奖品的奖励。当然,后两项可以加红旗、加星,如果做得比较差强人意,也有减红旗和减星的惩罚。 最后要强调的是既然我们引入了这些机制,老师就一定要有布置有检查,且能一直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将这些竞争机制的积极导向作用发挥到极致,帮助孩子发展、推动常规管理的有效进行,促进班集体的成长。 二、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 班级环境文化的建设不是目的、不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一个教育契机。如何运用它来为我们的教育产生促进作用,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那么,如何建设班级文化环境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所以,在开学前,我们就应该围绕班级管理总目标来策划班级环境的布置。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不要仅仅为了美观而来建立班级文化环境。 出示PPT 这是我们班级几面墙上的布置。张贴之前获得的所有集体奖状,目的为了时刻提醒学生,这些都是我们人人为集体的事共同努力的结果,鞭策学生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以后这上面的奖状会越来越多,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这一块KT板上都是对各项评比优胜者的记录。贴着照片宣传的是本周某方面的优胜者,除此之外还有一张表格记录每一周某方面表现优异的名单,这些是对前面常规管理结果的终端显示,也为评选学期之星作准备。这样做让学生认为班级能看到他的成就,并对他的积极行为给予奖励,有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竞争热情,永葆进取之心。 这面墙上的就公开了“同伴合作,争夺月度合作之星”的过程性进展,每天,这上面的红旗数都在发生着变化,学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然后下定决心纠错改进、迎头赶上。让这面墙壁散发出浓浓的、积极的竞争的力量。 上面是这学期前两个月,我想主抓的“及时整理抽屉和书包”这一习惯的过程性进展表。学生去专用教室上课时,我会不定期地走进教室进行抽查。生活委员也会参与检查。每次从专用教室回来,孩子们都要围在这个表格前仔细看上一会儿。观察这几天的记录,我们只作横向比较,让孩子自己跟自己比,非常鲜明地感觉到每个孩子的加分明显比减分少,孩子们已经在逐渐养成这个好习惯。后面还将继续不定期检查,进一步巩固好习惯。一学期下来,班上现在只有3、4个小朋友无法做到每节下课都整理桌肚,与刚开学那会儿比,大多数小朋友已经养成了这个好习惯。 孩子们能从我们班的每一面墙壁上清晰地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哪些地方表现优异。它们就像镜子一样,让学生每天或每周能够对照着进行反省和总结,及时纠错补过。不需要老师太多的说教,孩子的改变就变成了自我需要和自觉行为。足见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班级管理的不足: 1、在小班干培养这一方面做得不够,想得比较多,但是有很多事情没有真正做起来,比如每月一次的班干部交流会。也缺少了奖励办法,因而,小班干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为大家、为班级服务的意识逐渐淡薄。没能发挥组织、管理和榜样引领的作用。 2、班级凝聚力几乎为零。孩子集体意识淡薄,当同时自己的事情和集体的事情同时摆在面前时,还是只考虑到自己。 3、常规方面,很多小朋友更愿意依赖他律,更依赖于物质奖励,缺少发自内心的自主管理的需要,自律习惯和能力有待加强。 这就是我这一学期班级管理方面的得失。其实班级管理是一门大艺术,我们其他班主任老师肯定都有自己的一套。期待你们的分享,谢谢。
![]()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028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