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
![]() ![]() ![]() ![]() 为孩子代言,转换视角看课堂 ——————市学带查老师《恐龙》课后采访案例 发布人:刘小伟 发布时间:2014/7/10 21:42:21 【案例背景】 在最近“新课标,新课堂”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展示课中,笔者在区教研员张老师的带领下,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课堂,试图从孩子的视角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能够给笔者及老师们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纵观现在语文教学,无论是上课还是评课,往往都是从老师或者专家眼中获得一些建议、启迪和思考。很多老师往往喜欢这样问:“某某老师,您觉得这节课上的怎么样?”或者“某某专家,对于这节课,您有什么高明的见解?”,而很少有老师会弯下腰问一问孩子这节课上的如何,很少去了解孩子上课后的感受,很少去探索孩子眼中的课堂到底是怎样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我们教学必须尊重的主体。如果只有成人眼中的“我认为”而没有孩子眼中的“我认为”,笔者觉得这也是语文教学反思的一种缺失。 【案例描述】 4月18日,南京市“新课标,新课堂”语文学科带头人展示课活动顺利进行,笔者有幸作为发言人,为孩子代言,说一说他们眼中的课堂,笔者倍感荣幸,也深感压力。 一、“为孩子代言”——前期准备兴奋而激动 在活动前的准备阶段,想到上课的都是市学带,都是很有教学智慧的老师,而笔者仅仅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语文教师,如何更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孩子的代言人,去说一说他们眼中的课堂,是笔者一直担心和思考的。 笔者主要负责为市学带查静老师《恐龙》这一课的孩子代言,从孩子的视角观察课堂。想在第一时间有效的采访孩子,了解孩子心中所想,必须提前准备好采访的问题。最终结合《恐龙》这一课题材特点,笔者定下了这样三个问题: 1、这节课上,你最喜欢哪个问题? 2、这节课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3、这节语文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二、“为孩子代言”——过程紧张而忙碌 课上,笔者针对要采访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查老师的课堂进行观察,采集资料。课结束后,笔者和相关老师迅速的走进孩子的教室,把课上查老师和孩子一起交流的几个问题写下贴在黑板上,让孩子选择并说说理由,孩子一边说,笔者一边迅速的记录孩子的话语。第二个问题采取发纸条的形式让孩子写下感言,第三个问题直接采访孩子,给孩子录像。整个过程紧张而忙碌。 三、“为孩子代言”——“稚语童言”的轻触 从孩子眼中看课堂,从孩子的视角轻触课堂,总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体会。现将孩子采访资料整理如下: 1、这节课上,你最喜欢哪个问题? (1)课文介绍了关于恐龙哪些方面的知识?【0人】 不选择理由:1)在我眼里,这个问题不用我去想。 2) 有点枯燥,不好玩。 (2)到了恐龙博物馆,你能认识哪些恐龙?【37人】 选择理由:1)因为我对恐龙很好奇,很想知道,但又很恐惧。 2)在博物馆里能看到很多恐龙,能学到很多的知识。 3)这个问题很有趣,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4)能帮我知道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3)为了把恐龙介绍的生动形象,作者用了什么好方法?【10人】 选择理由:1)我想学到更好的写作方法 2)好的写作方法,可以帮我记住大恐龙的形象。 2、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1) 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就是能够走进博物馆里,感受恐龙在身边的快乐。 2) 是老师把我们带到博物馆里,我觉得很有趣。 3) 老师带我们去博物馆认识恐龙,我觉得很奇妙,很难忘。 4) 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猜谜 5) 课上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猜谜,因为会让我学到很多知识。 6) 是怎样写,才能把恐龙介绍的好。 7) 作者写的句子生动有趣,让我身临其警。 收上来的便条中,关于进博物馆认识恐龙印象深的占到34℅,对于猜谜印象深的占36℅,对关注文章写法的占到30℅。 3、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1)恐龙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原来我发现恐龙的种类也有很多很多,恐龙他们的习性,特点都是不一样的。 2)我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鱼龙和翼龙并不是恐龙,而是恐龙的亲戚。 3)我最大的收获是原以为恐龙都是高大威武的,没想到有的恐龙还很小呢。 4)不仅了解了恐龙的知识,而且了解了很多的写作方法。以前一直很苦恼作文写不好,现在学到了这么多说明方法,我感到很开心。 【案例反思】 作为孩子的代言人,在传达孩子眼中课堂信息的时候,笔者也深受启发。 1、跳一跳摘下的桃子,味道才鲜美 课堂上我们设计的很多问题,也许并不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但是有一些问题,孩子是普遍不喜欢的,那就是自己一读就会,一读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对于这类毫无挑战的问题,孩子是不感兴趣的。而对于孩子自己不太明白的问题,孩子是有兴趣去思考和探究。就像查老师教学中去恐龙园认识恐龙一样,孩子是极其感兴趣的。对于写法的指导,很多孩子也非常感兴趣,因为它更具有挑战,以前也许很少接触,学有所得的快乐也许就来自于此。孩子更喜欢能激发他们兴趣和获得思考成功感的问题。跳一跳,才能摘下的桃子,也许对于孩子来说,味道是最鲜美的。 2、孩子忽视的内容,也许是语文课最重要、最需要的。 孩子因为年龄尚小,对于一篇课文的把握,总会有他们最直观的兴趣点但是对于不同的文体来说,也许孩子关注的兴趣点恰恰不是语文的训练点。就像查老师这一节课,如果迎合孩子的兴趣,介绍各种各样的恐龙,那就变成了科学课,而不是语文课了。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篇课文孩子不太关注的写法问题,恰恰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语文学习重要之所在。孩子忽视的一些内容有时候是我们语文课最需要学习的。语文课不能丢了言语实践,不能丢了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味道。查老师这节课非常的精彩,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展示,也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3、老师预设的精彩处和孩子的关注点是否一致? 执教者在备课时预设的精彩之处,是否和孩子上课真正的关注点一致呢?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过多的去比较。有时候我们上完一节课,得意的地方也许恰恰不是孩子关注的地方。一节课上完,不妨和孩子聊一聊,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备学生。 为孩子代言,孩子眼中的课堂,是完全不一样的视角。我们经常提到,以学定教,孩子怎么学我们就怎么教,孩子的学情怎样,我们就准备怎样的教学设计。但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学情是否就真正的符合孩子?我们平时在预估他们的学情和兴趣点的时候,有没有问过孩子,有没有和孩子沟通过,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和孩子在文本的关注点上,是否有共同的地方?孩子更关注文本的什么?有时候我们似乎并不清楚。也许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在孩子们的眼中并不是好的,我们认为不好的,在孩子眼中也许就是好的。 稚语童言,从孩子的视角看课堂,让我们思考的问题有很多。 基于以上的些许思考,笔者就教师能否转变下看课的方式,把视角更多的倾向于儿童?笔者尝试做了一些探索。 笔者觉得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改变观念,转换身份,做一个“小孩子”。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子,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变成个小孩子,唯有变成个小孩子,才能走近小孩子,认识小孩子,发现小孩子。 语文课堂教学更需要这样。如果在设计教学之前,在备课之前,多想一想孩子,以孩子的身份来读一读课文。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们学课文时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也许我们的教学设计会更加明朗和受学生欢迎。就像本案例中查老师《恐龙》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查老师当时也完全没有想到会没有一个孩子对此问题感兴趣。如果我们多转换视角想一想,也许课堂会更加精彩。 在平时教学中,要改变我们的观念,不要一直处在“我认为”或“他认为”的“死胡同里”,而是要经常性的蹲下来问一问学生。多从孩子的视角看一本书,听一节课,写一份作业,也许给我们的启发会更多。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着做个小孩子,体验孩子的心灵和情感。 走进孩子,自己当个小孩子,转换视角看课堂,多为孩子代言,也许课堂真的别有一番味道。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