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
![]() ![]() ![]() ![]() [内部]卜俊四月教学反思 发布人:卜俊 发布时间:2013/4/24 18:38:52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笔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引导学生明确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课前预习: 1、看书自学书本p57-58页,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2、自学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吗? 相机指导阅读:说说例题的意思,算式下面的图示教我们怎样计算的。 相机板书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质疑:通过看书自学,你有什么问题想问老师? (在说本节课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回答一块一块地出示,每步既要落实到位,也要简洁明了。教师首先要理解每个版块的意思,引导学生学会看图,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同时也便于教师清楚学生要回答到什么程度。) 二、精讲多炼 (一)直观操作理解算理(通过具体操作感知十位与十位相加,个位与个位相加) 1、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用什么方法?为什么?怎么列式? (数量关系要在平时有处实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 2、提问:45+31等于多少,你打算怎样算? (1)提问:先来看小棒图,你能看懂吗?请小朋友说说用小棒计算45+31的过程。 ppt根据学生回答分步出示:先表示45,再表示31。 追问:怎样一眼就能看出得数呢?得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明确:4捆和3捆相加,5根和1根相加。得数是76 (原问:4捆要和谁相加?5根呢? 但是这样问太琐碎,并且教师指引过度。从源头上问,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感知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这要求教师明确意图,才知道学生要回答到什么水平。) (2)提问:算珠图,你能看懂吗?请小朋友说说用算珠计算45+31的过程。 ppt根据学生回答动态显示拨珠过程:先怎样拨表示45,再怎样拨表示31。 追问:现在你能一眼看出得数是多少吗?得数是多少? 引导学生明确: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原问:31的3拨在哪一位?1呢?为什么?这样问有明显教师引导的痕迹,并且比较琐碎。不如遵循探索知识的顺序,每做一步都说说这样做的原因。相信学生能够探索出来。) (3)小结:不管是用小棒还是计数器,都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二)升华算理 提问:现在不看计数器和小棒图,你还会算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算? 手指算(一起来算一算) 指出:手指算,其实用了口算的方法。哪只手加3?也就是先算什么?(40+30=70);哪一只手加1?也就是再算什么?(5+1=7)再把得到的两部分合起来。 提问:在口算或者手指算的时候,也要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相加0) (三)笔算方法 1、说明:我们也可以用竖式计算。我们把竖着列出加数的计算方式叫做竖式。 (1)师标出个位和十位,先写出45,加号写在下一行左边,再在45下面按数位顺序写上31,用直尺划一道直线表示——等于。 提问:结果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明确:十位上4+3=7,个位上5+1=6,答案就是76.(此处不需要说太详细,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2)提问:你发现用竖式计算与小棒、算珠图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都是相同数位相加,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 (刚开始没有第(1)过程,原来以为学生自学能够明确,其实学生不知道竖式的由来,应从知识的由来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3)51+27用竖式如何计算?在数学本上怎么写你会吗? 师结合作业本,先说明,后示范。 说明:书在所列竖式的上方标注了数位名称“个”“十”,是为了强调在列竖式时相同数位的数要对齐, 追问:你觉得老师写的怎么样?为什么?(引导学生评价:师→生,生→师,生→生) (4)小结:刚才我们是用竖式的方法计算45+31,你能说说列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并相机板书:数位对齐、注意符号的位置、用直尺画横线。 2、你们能写得比老师还要好吗? (1)比赛一条42+34. 先想想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再写。写完同桌互批,纠正典型错例,展示优秀作业。 (在书p58页改错中,6+33=93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看不出来,本题刚开始教师没有理解题意,导致学生答案不明确。本题意在说明:加一位数时那一位数要写在个位上,而不是加60时不要忘记写0而在评讲的时候,学生有说应该是60+33=93,即使加上6+33这个横式,效果也不明显。思考其因,是学生没有经历过一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所以在练习时补充。) (2)在比赛一条,男女生各做一题:42+7= 6+3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展示错题,分析错因。 提问:在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和一位数相加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写在个位上。 3、小结:不管是两位数和两位数相加,还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相加,都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数位对齐;数字要抄对。 (竖式计算遵循:示范道理—示范格式—练习—出示变式。也就是从初步感知到完善,每一次认识都是一次升华,不要把什么都揉在一起,结果是什么方面都不能深刻理解。) 4、迁移竖式减法 (1)提问:用刚才的方法计算67-37,你会吗?(新知迁移) 指名说说怎样列竖式,再在课堂本上完成。 做完投影,同伴互批,交流典型错因 (2)即时练习:(每组男女生各做一题) 第一组:75 – 3 98 – 8 第二组:67 – 64 67 – 47 小结:在用竖式计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什么时候要写0? 三、归类整理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加减法,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数位对齐,看清楚数字,记得写上横式的答案。 (ppt) 四、互动交流 1、想一想、填一填
2、妈妈今年48岁,孩子21岁。你能提出一个可以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教后反思: 在第一稿中,按流程通过:说图的意思→小棒图→算珠图→竖式图→归类整理→互动交流来设计,但是存在以下问题: 1、小棒和算珠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操作经验,要让学生吧过程说清楚,才能为后面的抽象过程打下基础。ppt要结合学生说的过程动态地呈现过程,以弥补课本静态图不能呈示过程的缺陷。至于口算的方法,可不必太强调。因为本节课的重点算理是相同数位相加,只要利用小棒和算珠图帮助学生迁移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口算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有这个意识,再重复反而是加重学生的计算负担。 2、教师没有理解教材各部分的意图与联系,割裂了小棒、算珠与竖式的关系,单单围绕一幅图来讲,却忽视了是什么串起了本课——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也忽视了本单元各节课的联系。 第一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由于初步感知,无法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为了给任意不进位的两位数加(减)作铺垫。本节课意在:理解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减的算理,掌握由4+3=7想到40+30=70的算法。 第二、三课时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在对比中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就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把剩下的数合起来;两位数加整十数,就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并把剩下的数合起来,通过小棒和算珠理解算理,在对比中形成算法。 第四课时 在学生已经掌握加一位数在各位、加整十数在十位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学生需要一次性考虑两部分。本节课意在系统地理解相同数位相加。通过提问:怎样一眼就能看出答案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学生已经有说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并不需要学生完整地说出40+30=70,1+5=6,70+6=76,而应通过小棒、算珠迁移到竖式。 在设计时,不要割裂小棒、算珠与算法部分的练习,因为每部分都不能单独存在。 3、练习的设计 原则上是题组训练,但是其根本意图是本题组之后应当及时小结,并不是简单的习题累加,而是为本节课的内容服务。在第1稿中列出了各种类型的解决问题,其实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又要记算法,又要理解各类应用题,更何况有些种类的应用题本身就需要一课时来讲。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用竖式甲酸,那么习题的关注点应该在:通过师→生,生→师,生→生的讨论与评价关注竖式的格式与算理。常规竖式都是求和,那么挖去其他部分的一个数?由此设计习题,最后略设置一个应用题目还是为了练习竖式加减。 而以上练习的来源,都是根据知识本身或者书后习题改编以及教辅书上而来。对于书后练习,要在充分理解其意图的基础上进行转换。 4、课堂氛围方面 在课堂提问上,我尽量做到教师抓大方面,抛出问题让学生说,通过追问抓住重难点,通过评价和讨论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究。但是放手还不太大,由于不理解意图不知道学生回答到什么样的水平才算完整且达到目标。 另外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表扬还不够体贴和丰富,对那些反应慢的学生缺乏耐心地指导。年级小还好,等大一点恐怕他们会失去信心和兴趣。因此,应当创造合适的机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思维引上正轨。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