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教师博客
![]() ![]() ![]() ![]() [内部]特殊学生个别辅导 发布人:刘咏娟 发布时间:2024/6/3 18:53:47 案例: 在一次考试,我发现Y有明显的眨眼动作,在随后的观察中,我发现Y这种眨眼动作频繁。放学后,我与y妈妈进行了沟通。家长认为可能是y吃多了荔枝、桂圆等水果而引起的上火现象,过几天就会好转。 两个星期后,我发现y的眨眼动作越来越频繁,再次与Y妈妈进行了沟通。家长说刚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过,还买了眼药水,但是治疗效果不明显,正为这事烦恼。 家校沟通 ●建议Y妈妈带Y到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以确定是不是“抽动症",如果是抽动症的话,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妈妈带Y去了医院神经科就诊,主任医生诊断后,确定Y患的是短暂性抽动症,给予了每周半片可乐定缓释片贴于肩胛处进行轻微的药物治疗。 ●建议妈妈和班级任课老师一起观察和记录y在家和在学校出现眨眼动作时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在家长和老师们的密切配合下,我收集到了第一手观察记录资料,我发现y的眨眼动作在紧张不安的情绪下表现得尤为明显。) 为了找出背后的原因,我与y妈妈进行了第二次沟通。 通过谈话,我分析了小可出现眨眼行为的原因: 个人心理因素。敏感, 缺乏安全感。从y妈妈的描述中,我了解到y对外界的观察和感知比较细致、敏感,他非常在意成人的评价,无形中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家庭教育因素。对孩子期望过高。妈妈对y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平时的教育方式也比较严格,这无形中给了y很大的心理压力。y希望得到成人的关注和肯定,为此他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一旦达不到,就感到紧张与不安。 处理方法: ●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尽量给y创造宽松的环境,多些鼓励、少些要求,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氛围中,用亲情陪伴帮助y建立安全感。 ●正确认识“短暂性抽动症”,家长要避免因为焦虑而对y的眨眼产生过多的关注,增加y的心理负担。更不要在y出现不自主眨眼时用语言甚至体罚的方式进行矫正。 ●家长关注y的表现,对于好的行为给予肯定,,对于受挫后的情绪表现给予鼓励,帮助y树立信心。 ●老师也要关注y,多沟通、多交流,在活动中鼓励y多举手发言,建立自信。 经过一个多月的心理辅导,y妈妈联系我,说y的眨眼情况好多了,基本与平常无异,而且现在变得更加活泼开朗,愿意分享在校园发生的趣事了。通过与y、y妈妈的几次心理辅导,我的内心也受到了触动和思考。 教育后记: 给孩子宽松的成长空间 虽然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很多时候,过高的要求带给孩子的并不是正常的发展。我们需要反思,为孩子打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允许孩子去犯错。 给孩子温暖的心理陪伴 比起物质满足,孩子的成长路上更需要家长的精神陪伴,如理解、认可、尊重等。作为父母要学着了解孩子,多些交流、多些倾听、多些陪伴。 给孩子和谐的家庭氛围 心理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孩子的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一家人是相爱的,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