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
![]() ![]() ![]() ![]() [内部]同课同构:培养青年教师的一种有效路径 ————六月教学反思 发布人:仇玉玲 发布时间:2014/6/8 23:38:34 本学期,师徒结对活动中,先后与小伟、周睿、彭灵静做过同课同构。学期初,像很多师徒一样,徒弟进师傅的课堂听课,然后回到自己的课堂上课。师傅进徒弟的课堂听课,然后评课指导。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年轻老师在指导下可能有改进与提高。然而,很多课堂细节的处理,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课堂的即兴生成等问题,感觉年轻老师总是缺了点火候。 小伟、周睿、彭灵静、陈卉都是虚心好学、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也许源于对自己的课堂把控不够自信,担心自己对集体备课后的教学设计把握不准。他们大多数时间还是习惯于先听我的课,然后回到自己的班级进行移植。这样的方式有没有可改进之处?有没有促进他们更好把握课堂的有效路径呢?于是,有了第一次同课同构。 与小伟同课同构《快乐的节日》第二课时 3月12日,小伟用我们集体备课的教案和课件上了《快乐的节日》第二课时。听完课,我总觉得有些环节偏离了我们的预设。于是我随即在自己班级上了同样的课时同样的内容。小伟和其他听课的老师立即发现,同样的预设,在细节的处理上竟然能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效果。以下是小伟的教后(听后)反思: 一、难点的指导“循序渐进”。 在本课一些难点上,例如“鲜艳”这个词语的理解,还有理解“羽毛长的丰 满”上,发现我理解的好不够深入,引导孩子的方式欠妥,也做的很不到位。 下面整理出实录,以作对比。 (一)“鲜艳”一词理解。 师傅仇校: 1、词语读准了,意思明白吗?例如鲜艳这个词,什么叫鲜艳? 生:颜色好看。 师:我的衣服是黑的,也挺好看,叫鲜艳吗? 生:不鲜艳。 师: 那什么叫鲜艳呢?文中为什么能说红领巾是鲜艳的? 生:因为红领巾颜色很亮。 师:小朋友穿衣服颜色鲜明,红领巾的颜色也鲜明,像这样颜色鲜明就可以叫鲜艳。 师:字典这样解释的,谁来读一读?还可以说鲜艳的什么? 徒弟刘小伟: 师:课文中说的红领巾指的是谁? 生:我们小朋友。 师:在红领巾前有个修饰语叫“鲜艳”,鲜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颜色非常非常的浓。 师:是的,颜色很浓,还有谁要说? (此处教学不够准确,颜色浓,黑色也浓,但不鲜艳,所以应该指明是颜色鲜亮。) 师: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谁来读一读? 师:还可以说鲜艳的什么? 生:鲜艳的云彩 生:鲜艳的彩虹。 师:这样说也可以。 (因为上面孩子对鲜艳的意思没有清楚,不知道是色彩鲜明,所以出现了鲜艳的额云彩,现实中云彩是白的,说鲜艳不太准确。) 反思总结:循循善诱,引导真的很重要。老师指导的不到位,孩子就会出现一些不准确或者不明朗的答案。首先老师要吃透教材,再想着怎样顺其自然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发现,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解决一个段落的难点。 (二)“羽毛长丰满”理解。 师傅仇校: 师:昨天不少小朋友在预习单上提出“丰满”是什么意思?现在谁来说一说? 师:你说的有点对,还有谁要说? 生:就像麦子一样丰满。 师:麦子我们一般说饱满,不是像麦子一样的。这里说的是谁呢? 生:是说的我们身上羽毛长丰满。 师:那问题来了,请人读问题;这里的羽毛长丰满指的是什么呢?同伴讨论。 讨论结束。 师:理解并不难,整体读一遍就出来了。齐读。 生:我知道了,是长大了,就能实现理想。 师:那你的理想是什么? 生:长大当军人。 师:等你长大了,就自然的成为军人了吗?(这一点引导深受启发) 生:不能,得做一些准备。 生:学知识。 生:有好习惯。 师:是啊,那这里的羽毛长丰满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有知识。 师:是的,有知识,有强大的本领,就是羽毛长丰满。 拿出补充习题,完成这一题练习。 师:有了知识和本领,就能怎样了?换一种说法。 生:有了知识,本领,我们就能飞翔,实现理想。 师:你的理想是什么? (完成补充习题) 师:小朋友,这一节,你再听听,看你能听出什么情感? 师读前两行。 读出了什么情感? 生:对祖国的感谢。 师:再听,你还能听出什么情感? 师读后四行。 生:希望自己对祖国有贡献。 师:是啊,读出了自己要实现理想要报效祖国的决心。 完成补充习题。我把答案写黑板上,看谁写的快? 师:我们再读一读,读出你对祖国的感谢和实现理想的这份决心。 徒弟刘小伟: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师:这节中,诗人把我们的小朋友比作小鸟,多么生动呀。 我们和小鸟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丰满,就勇敢飞翔。可是我们身上怎么会长羽毛呢?这羽毛是真的吗? 生: 肯定不是! 师: 对,小鸟一孵出来,羽毛没有长丰满的时候,能在高空中飞翔吗? 生: 不能,得等它身上的羽毛长丰满才行。 师: 是啊,我们小朋友们也一样,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等羽毛长丰满,那这里的羽毛长丰满到底指的是什么? 生:指我们长大了。 师:好的,还有谁要说? (学生回答和师傅班的一样,可是我没有就此深入引导下去,错失了理解这个意思的最好时机) 生:就是我们要学习许多好的习惯。 生:就是我要学知识。 师:恩很棒,我们学知识,长大成才为国家做贡献就是羽毛长丰满。 这一段还表达了什么情感呢?学会读一读,找关键词。 生:对祖国的感谢。 再读一读下面四行,读出了什么情感? 生:我们是祖国的希望。 师:想想,找关键词,理想。 生:读出了我们实现理想的美好愿景。 师:你有什么理想?(此处忘记教学了) 总结:师傅的教学环节,相比于我来说,多了很多智慧。在学生同时回答到长大的意思,我去没有深入找出所回答的问题,再深入研究,带着他们理解。而是转向了其他人。这样这个孩子也许在他的脑海中,羽毛长丰满就是长大的意思。其他孩子即使回答出来了,也是他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其他孩子没有一起辨析的过程,从而缺失了理解这个词意思的能力。课后我又问了一下,全班三分之二的人几乎说不准确,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教学的效果问题。 文中的一些难点,需要老师自己吃透,再想着怎么给孩子引导。缺乏必要的预设。 二、读书指导化无痕。 师傅的课,我发现在表达和练习之间,读书也非常的多,但是都不是刻意的在读,也不是可以的指导技巧。而是在理解和感悟后,以各种方式朗读,孩子兴趣浓,并且读的都特别好,能明显感受到进步。 例如第一小节教学完,师傅说:现在不看屏幕,你能把第一小节说给我们听吗?孩子集中精神的在说,其实不仅是读的指导,也强化了背诵。 第二小节,教学玩,采取抽签的方式,小组之间进行PK,最后是全班人和老师一起跟那几个学生PK。孩子读书精神很足,也特别的自然。 第三小节师傅教学,孩子在感受到对祖国的感谢之情,感受到这份实现理想的决心后,问孩子,你能让我听出来吗?孩子读的铿锵有力。这些朗读的指导,没有过多的技术语言指导,但是孩子凭着自己的经验,读的很到位。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每一小节,我的语言都是谁来读一读这一小节?最后学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没有挑战和感受的过程,孩子读的像白开水一样,不痛不痒,但是如果师傅那样的无痕渗透,孩子定会在心里起波澜。 三、扎实指导,步步到位。 第二课时重点在练,这一点,我做的不是很扎实。孩子几乎都在口头练习,没有实质性的动笔过程。没有动笔,就没有思考和沉淀的过程。例如师傅在课上,给孩子理解后,再做补充习题,孩子在理解基础上得到了再一次的巩固,效果很好。还有在同伴批改作业方面,指导非常的细。在孩子写练习时,及时的总结和给出标准规范的答案,让学生做题形成一种规范意识。这些都是需要我去注意的。 这次听师傅的课,上了同一节课,感受很大。平时的课堂,我还比较随意,在没有老师听课的情况下,有时候比较随意,这是这学期要努力改正的。在每一课的目标把握上,要细细斟酌,和师傅多交流,多学习。争取自己走的更深,走的更稳。 (摘自小伟的教学反思《理清目标 循循善诱 ---《快乐的节日》教学反思》) 这一次的同课同构给我启发也很大,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除了教学设计的指导点拨,他们更需要课堂教学的引领。说与做,课前预设与现场生成固然需要他们自己慢慢去经历,去时间,去感悟和反思。他们也需要这样的课堂教学对比,在对比中发现自身的问题,然后去调整。这样也许他们成长的可以更快一点。在那次的教研中,我给小伟、周睿以及几位实习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备要充分 1.教学目标把握要准,制定的目标要落实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学过程中,指向性要明确,不要随意的偏离跑道。学完全文,要回头看一看,预设的教学目标有没有落实,有没有达成? 2.教学内容的提取要恰当。一篇文本在教学之前,教师要三读:第一,以普通读者(成人)的身份,去了解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本意。第二,以二年级教师的身份,去了解在这个年级需要利用这篇课文教学生学习哪些语文的知识,提高哪些语文的能力,提取适合孩子这个年段发展的教学内容。第三,以二年级学生的身份,去读这篇课文,设想孩子读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在三重身份之后去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二、教要无痕 教学环节的实施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顺学情而教。 1.教学中时刻关注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能根据情况调节教学节奏和环节。而不是别人课堂内容的完全复制。 2.难点的突破要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支撑。点拨要有层次性。让学生的思考处于跳一跳才能摘桃子的状态。既不要嚼烂了给学生,也不要直接跳过去。 3.教学环节的过渡要自然。既不要罗嗦冗长,也不要生拉硬拽。 4.拓展不能无度。要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拓展,要有明确的目的。迁移要有效。 三、学要扎实 珍惜课堂的40分钟,多一点时间给学生去实践。充分发挥伙伴学习的优势,关注伙伴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效果,教师要多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看,去听,尽量不干扰,但是也要有针对性的指导 。 与彭灵静同课同构《雨后》第二课时 3月19日,彭灵静在二3班执教《雨后》一二课时。第一课时上得不错,可是对第二课时的把握还是有点走样。她自己也觉得第二课时不好把握。3月20日,我在二2班听周睿执教了《雨后》的第一课时之后,我要求在二2班执教《雨后》第二课时。这其实既是与彭灵静的同课同构,也是与周睿共同完成一课的两课时。 同样的第二课时,同样的词语教学,年轻老师在教学中总有些生硬或者偏移。同课同构,能让年轻老师立即发现问题,并揣摩不同处理方法的原因和效果。以下是彭灵静的教后反思: 在“树梢”一词的教学中,我是先提问学生“梢”字的含义,这个问题太难了,学生回答不上来。然后我就出示“梢”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指的条状物的末端。接着学生猜“树梢”是树枝的末端。我又出示图片,为学生讲解树梢是树枝的尖端。同样一个词,仇校没有将“梢”单独分出来,而是出示“树梢”这个词,让学生根据字形猜字义,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出示“梢”的含义,由易到难,步步引导,符合学生的认知。另外,在由“梢”字引出“眉梢、船艄、发梢”等词语后,我是讲解一遍就过去了,仇校是让学生再读了一遍,加深印象。在讲解“使劲”一词,这个词语很简单,我是让孩子说出“使劲”的意思之后直接进入课文。仇校是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先不说它的意思,举生活中“使劲”的例子。这样打开学生思维,还让学生学会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个词。“发射”一词,本来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先猜这个词语的意思,但是由于出示ppt时的失误,把这个词语的意思先向学生呈现了出来,接着我又展示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说说“发射”的意思。仇校是出示“发射”这个词之后,先让学生想,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然后出示图片。这个词语的讲解中,同样是将课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打开学生思维,学会语言的运用。在词语讲解这一部分,我懂得了词语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词制宜的。比如形声词就可以从词语的偏旁入手,让学生猜测词义。词语的教学也绝对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更是如此。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的生活经验,还要为他们创造运用词语的环境。这样,学生学词语才会更有趣,才能掌握得更牢固。 (摘自彭灵静的《雨后》教学反思) 与周睿同课同构《台湾的蝴蝶谷》第一课时 6月6日,师徒同台汇报课我们也以同课同构的方式进行。这次执教的是《台湾的蝴蝶谷》第一课时。苏州天和小学教师团一行正好今日来校,一些语文老师参与了我们的教研。周睿的执教环环相扣,预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很顺利的走完,没有拖沓之感。周睿的教学基本功一直是我很欣赏的,无论朗读还是书写,甚至是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教师的评价性语言,都没有丝毫的生涩。然而在环节的处理上,还是觉得有些轻淡不实,各环节平均用力,重难点还是不够突出。 现摘选几处不同,略谈: 1.同伴互查反馈 周:刚才互相检查中,你的同伴读得正确流利的举手。请你夸夸你的同桌。(学生表扬同桌字音读得准,有感情,有停顿,很流畅等)你的同伴读得不准的请举手?哪里不准?(一个学生汇报)然后进入教师考查环节。 仇:刚才互相检查中,哪些同学读的又正确又流利,请举手。请同伴夸夸他。(学生向读得好的同伴竖起大拇指)还有哪些问题?1号桌,2号------11号。 (反思:1.对读得好的同学的评价无需过多,一个大拇指足够了。因为这只是正确流利的检查,不是朗读展示的评价。2.因为是自己任教的班级,情况比较熟悉。又是小班,所以最好是逐张同桌的汇报,第一考验的是同伴检查的态度是否认真负责;其二也是有机会帮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此对自己知识的薄弱处有一个强化。其三,也使这一教学环节更为扎实。当然,为了避免时间过长,还可以浓缩为:如果你已经教会他了,就不用汇报了;如果你觉得教了之后,你还不满意的,可以提出来。) 2.朗读展示 周:听完两遍朗读,你们想读吗?那么就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练一练,待会来个朗读PK赛。学生选择某一自然段,两生PK,学生评价。 仇:一遍听读后,问:你们想读吗?你们想怎么读?(因为本班读书形式比较多样,所以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开火车读书接龙。这是3班孩子比较喜欢玩的一个游戏) (反思:学生每人读一个标点,不足在于看似语句割裂,每个学生的朗读都没有整体感;优势在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不仅要读准,还注意与前面同学语气语调的配合。而且读书成了游戏,孩子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寓教学与游戏之中,在低年级教学中尤其有效。当然,也可以采用一人读一句或者一人读一节的形式。) 3.一二类生字再现 在朗读课文之后,照例有一个词语说话。当学生任选某一行词语都能完整通水的说出课文内容的时候,我立即奖励给孩子们一首儿歌。儿歌是临时编创而成,包含了文中大多数一二类字。既是生字的再现,又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既巩固了前面的字词,又为下一教学环节做了铺垫。朗朗上口的儿歌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朗读这样的儿歌,每次孩子们都很开心。 4.梳理结构 周:如果你是导游,你想向游客介绍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段落,然后画出核心词语,教师边总结边引读,最后完成课文的内容和整体结构。 仇:如果你是导游,你想向游客介绍什么呢?导游是做什么的?生:是带着游客出去游玩时做介绍的?师:如果你就是小导游了,你想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你最像向我们介绍什么?生:我想介绍蝴蝶谷名字的由来。师追问:是啊,台湾的山谷为什么叫“蝴蝶谷”呢?这是我们最先想知道的问题。你给我们讲一讲。学生讲述中出示文中句子,点出关键词语。(类似环节如上)这样的追问,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也更到位一些。 同课同构对培养青年教师的几点启示 1.集体备课保证了青年教师的课堂基本框架不偏离。同课同构则让青年教师在课堂比照中快速提升自身教学技巧。同样的教案,不同的老师之所以会上出不一样的效果。一方面源于教者不同的教学阅历乃至生活阅历。另一方面源于教者的理解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同课同构能切中肯綮,直指问题,让年轻老师通过环节处理上的不同看出教学的细节。有时候成熟教师引导时的一个导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处停顿,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对于刚入职的年轻老师而言,唯有不断的摸索(注意:不是模仿),不断的反思,并不断的尝试实践,才能慢慢悟得其中深意。 2.同课同构启示青年教师要勇于创新,不唯教案,不唯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师傅的课可供参考,但不是用来移植的。每一节课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3.同课同构启示青年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调整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因为每一节课面向的是自己非常熟悉的学生,这与面向共性学生的教学预设必然会有不同。
2014.6.8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