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
![]() ![]() ![]() ![]() [内部]周睿4月份教学反思 发布人:周睿 发布时间:2014/6/6 16:43:35 二下《木兰从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历史传说故事,齐读课题——12 木兰从军。 2、课前我们布置了四项预习作业,都认真完成了吗?
二、预习检查一 1、首先,我们检查第一项预习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桌长读课文的1、2两小节,同伴读课文的3、4两小节。仔细听,圈出对方读得不准的字,等他读完后再帮他纠正;如果对方某一个自然段读得特别好,你可以给他在这个自然段前打一颗五角星。 2、交流:你的同伴读得怎么样? (1)、读得好的,能做到“读准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即正确。能做到“语气连贯,节奏自然,速度适当”,即流利。能做到有感情,那更了不起。 (2)、还有一些小朋友,你教会了同伴哪个字? 同伴起立,先读这个字,再读这个词语。 3、这些都是小朋友在检查朗读时发现的难读词语,老师这里也有一些,你会读吗?我请小朋友开火车读。 (1)、读完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后鼻音) 这一课带有后鼻音的字特别多,我们要注意读准它。 (2)、还有三个词语特别需要注意,谁来读? “燕”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指一个山的名字,读作“yān”;而“将”也是一个多音字,需要注意。 4、在课文里,这些词语难不倒你们。再给你几组词,没有了拼音的帮助,你还有信心挑战吗?刚才我们注意了后鼻音和多音字,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些字音你们是否能读准了。桌长读第一组词语,同伴读第二组词语,看哪组合作得又快又好! 哪组小朋友愿意来合作读? 还有两个词最难读,谁来? 去掉拼音,谁来?
三、两遍听读课文,用词语说内容 1、小朋友词语读得这么好,奖励大家听播音员阿姨朗读故事。把你听到的节奏划出来。 2、好听吗?播音员阿姨的声音时而舒缓时而急促,想学吗?这一次,老师和大家一起跟着学一学,捧起书。 3、听了阿姨的朗读,你们想读吗?咱们来个朗读PK赛,怎么样?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练一练。 3、交流: (1)、我最喜欢第2节,(出示文字),读一读,谁来跟他比一比?其他小朋友注意倾听,看看谁的更好。刚才小朋友听得特别入神,我想问一问,他读的这一段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替父从军) (2)、我最喜欢第3节,(出示文字),读一读,掌声!你想挑战谁?其他小朋友注意倾听,这一节说的是什么,你听出来了吗?(立下战功) (3)、你还喜欢那一节?(第4节)读,简单评价。这一节主要是说什么?(胜利回乡)
四、预习检查二 1、小朋友不仅书读得好,还能读懂每一节的意思,真了不起!周老师想问一问,你喜欢木兰吗? 2、你为什么喜欢?(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为家分忧。) 你喜欢她什么?(英勇善战,战功赫赫,女英雄。)(胜利回乡后,不求做官,只求和家人团聚。) 3、作者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她,佩服她。所以,在文章中主要写了她替父从军、立下战功、胜利回乡三件事。其实这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的一个故事。 4、想不想看看这位女英雄?(出示图片) 如果她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六、学写生字 1、这一课有9个生字,单独出来,你还认识它们吗?读准生字,再组一个正确的词语,就能获得一枚主题为“木兰征战”的邮票。 2、你认识了哪个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3、老师也认识了几个字,我是这样记住它的。(寻根识字)
二下《木兰从军》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今天,建邺区语文教研员张蓉老师、区进修学校季慧敏校长、区进修学校朱国美校长听了我的《木兰从军》第一课时。 研讨时,张老师首先要求我把这节课的课时目标列给她听: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做到有感情。 2、梳理课文结构,知道每一段写了什么。 3、对木兰的形象有所感知。 4、学会9个一类生字,有自己的记忆方法,并能工整书写。 然后,张老师就这些目标逐条分析,看我的课堂落实情况如何。 1、课文朗读方面: (1)、我们预习单上的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如果课堂上还在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造成了学习的重复而没有提升。事实上,由于方言、学习习惯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再加上这篇课文中后鼻音词语(如“征兵”)非常多,我们班的部分孩子连正确都做不到,何谈流利?因此,我们不妨适当降低要求,把预习中朗读的目标定位如“朗读课文3遍,努力做到正确、流利”更加恰当。 (2)、两遍听读时,第一遍不一定是僵化的“划停顿符号”,与仇校商讨,更合理的说法是“用一些符号把你听到的好听的地方标记出来,可以是停顿符号,也可以是重音符号等。”这样,在下一环节时,才可以这样说“再听一遍朗读,尤其注意你刚刚划的那些地方,跟着读一读。”如此,两遍听读就更能体现出生本特色,当然,划符号的指导就需要老师更加细致,因为很有可能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划以及划些什么。 2、梳理结构方面: 张老师强调,“梳理结构”,相当于是“概括段意”这一环节,在课标中是中高年段应该学习和学会的技能,放在低年级,还是有些拔高。低年级儿童是感性的,他们对于文本的捕捉是片面且模糊的,梳理结构比较理性,有些超越了低年级儿童的心理认知。 我在想,也许我们学校的理念是在培养孩子梳理文本的意识和习惯,并非一定要求学生说出具体段意,但具体该如何实施这一理念,还有待思考研究。 3、课堂提问方面: 这节课我们班学生的提问不太好,表现为提问不在重点上,比如有的孩子问木兰是什么朝代的,木兰的家里人怎么了等等。其实,这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 张老师的建议是,有目的地引导孩子,把关键问题当场写在黑板上,既给全班一个暗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也让提问题的孩子很有成就感。 仇校长的建议是,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学会提问题,教师事先阅读预习单,把有价值的问题集中到一起,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这两种都是非常棒的方法,值得我去借鉴学习,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孩子在提问方面,也即在文本理解方面会有所进步。 4、识字写字方面: (1)、寻根识字的介绍还应该更简洁。 (2)、9个生字只重点讲了1个有些少,至少要讲3个左右。经仇校指导,我的教学设计中以下部分要做调整: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练读后,先请一位小朋友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自然段,再请他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自然段,再请他朗读,再请小朋友和他PK,最后问这一段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这样一来,后面的“你喜欢木兰吗?为什么喜欢?”等环节就可以省去,直接过渡到“作者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她,佩服她。所以,在文章中主要写了她替父从军、立下战功、胜利回乡三件事。其实这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的一个故事。想不想看看这位女英雄?(出示图片)如果她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她说些什么?”这一环节,为识字写字节省下时间。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