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
![]() ![]() ![]() ![]() [内部]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发布人:王荣 发布时间:2014/6/6 16:36:16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南京市陶行知小学 王荣 教学内容:P1-3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 2、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的经验,感受除法意义的发展和延伸,进一步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 课前预习: 1、 按要求,圈一圈。 (1)○○○○○○○○ 8个○,每2个一份 (2)○○○○○○○○ 8个○,每3个一份 (3)○○○○○○○○ 8个○,每4个一份 观察上面3题,都是平均分吗?分得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2、尝试用算式表示以上各题。 3、看书自学P1-3。 4、自学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同伴互查,课前质疑。 二、精讲多炼: 1、抽象有余数的除法: (1)这3题都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2)分得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可以正好分完,但有时不能正好分完,会有剩余。 (3)怎样用算式表示? 引导学生明确:平均分,求份数可以用除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8÷2=4(份) 8÷3=2(份)……2(个) 8÷4=2(份) 2、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提问:你能说说除法中各部分的名称吗?这道算式应该怎样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并指导读法。 三、分层练习: 1、基本练习:10枝铅笔平均分,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提问: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有余数的除法呢? 2、题组练习: (1)P3想想做做1(改为先画一画,再填空) 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提问:这两道题都是平均分吗?分法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明确: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 (2)P3想想做做2
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3)看图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3、拓展练习: (1)提问:9块蛋糕,每4块放一盘,要想平均分没有剩余,可以怎么办?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再添上3块,或者拿走1块。 (2)20个气球,扎成3束,每束最多有几个?还剩下几个? (3)填空: 10里面最多有4个( )?10÷4= 25里面最多有6个( )?25÷6= 30里面最多有( )个7?30÷7= 48里面最多有( )个9?48÷9= 引导学生明确:利用乘法口诀去想。 提问:观察每道题,你发现除数和商相乘的总数与被除数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4)( )里最大能填几? ( )×8<36 9×( )<44 23>( )×6 65>8×( ) 提问: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想? 引导学生明确:就是想总数里面最多有几个几? 4、提优练习: (1)有一袋糖果不到20颗,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或5个小朋友,都剩下1块。想一想,有多少块糖果? (2)有一堆玩具不到20个,平均分给3个组或5个组,都缺2个。想一想,有多少个玩具? 四、归类整理: 提问:今天学的除法和前面学的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的教学要借助教具和学具,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在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时,可能正好分完,也可能会出现剩余。在此基础上,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 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住两点:一是余数的确定。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使他们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习需求。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6根,可以分给几个人?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由此强调余数是指,在平均分配时,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余的数,为后续说明“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知识点埋下伏笔。二是实际应用中,引导学生根据商和余数的不同含义,确定各自的单位名称。引导学生通过说有余数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从而正确找到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突出交流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时的情况,让学生述说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原因,深化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由他们各自表示的含义决定。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相互学习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把握实质、优化算法。由于教学中所抓的两个重点正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课后的作业反馈效果相对理想。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