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农历乙巳【蛇】年六月廿四
请您登录:○教师 ○学生 ○家长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教学反思>正文


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5月教学反思
发布人:胡晓娟  发布时间:2014/5/30 15:07:52
 

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南京市陶行知小学   胡晓娟

一、问题提出

数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新课程标准把小学数学分成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几个板块,如何将这几块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试述“数学结合”思想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及启示。

教材设计2个例题,第一个例题是让学生自由地摆出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初步体验长方形面积与每排摆的个数和行数之间的关系;第二个例题是让学生测量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长方形的面积,从而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的关系,归纳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继而推算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为什么要编排两个例题?两个例题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能否只教学第一个例题?下面就比较两个不同的课堂教学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二、案例对比

【案例一】

师:小组合作,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如下图)

生合作完成,汇报结果。

师:观察我们得到的结果,你发现怎样能够很快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生: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师:对。下面我们来计算几个长方形的面积。

(习题略)

师: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知道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吗?

课件演示:一个长方形的长边缩短至与短边相等(如下图)。

生:正方形的面积=边长×4

师:再想想,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呢?

学生们仍然回答是:边长×4

师:边长×4是周长,面积到底怎么求呢?

学生们不敢回应。

老师只好自己回答,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你们不能把它和周长混淆了。

开始做练习,学生仍然在计算正方形面积的时候出现边长×4的错误,且数量较多。

【案例二】

第一次活动。

师:小组合作,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如右图)。

生合作完成,汇报结果。

师:观察我们得到的结果,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是否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生:只要用长×宽,就可以得到长方形的面积。

师:为什么用长×宽就可以得到长方形的面积?联系刚才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过程,想想长代表什么?宽代表什么?

生:长就是每排摆几个,宽就是摆了几排。长×宽就是一共摆了多少个小正方形,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第二次活动。

出示右图。

师: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你能量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师追问:先思考,你打算选择怎样的小正方形?再想想,你会怎样摆小正方形?

小组讨论,交流反馈。

生反馈1:第一个长方形选择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第二个长方形选择1平方米的正方形。

师引导:看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要根据长、宽的数据灵活选择面积单位。

生反馈2:第一个长方形沿着长摆9个,沿着宽摆5排。所以面积是9×5=45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沿着长摆12个,沿着宽摆10列,所以面积是12×10=120平方米。

师引导:闭上眼睛想想想,我们就这样在两个长方形里摆满了小正方形。结果与这位小朋友的一样吗?

师追问:原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原来就是计算可以摆多少个面积单位。如果我们将摆面积单位的过程放在脑子里,直接用一个简单的算式反映需要摆多少个面积单位,你想到的算式是什么?

生齐答:长×宽

师:是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习题略)

第三次活动。

师:如果是正方形,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

生:8×4=32(平方厘米)

师:想想计算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在正方形里面摆面积单位。说说你打算怎么摆?

生:每排摆8个,摆8排。应该是64个。

师:对啊。那你觉得刚才你的想法受到了什么的影响?

生:受到了正方形周长的影响。

师:现在你们在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时,想提醒自己注意什么?

生:不能受周长的影响。

生:要想每排摆几个,摆几排,就不会错了。

师:你们能用一个简单的算式来表示在正方形里面摆面积单位的过程吗?

生齐答:边长×边长

师追问:第一个边长表示什么?第二个边长表示什么?

(习题略)

第四次活动。

师: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有联系吗?不同在哪里?

引导学生结合摆面积单位的过程,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比结果

两次课堂教学相比,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发生混淆的错误率分别为60%和20%。

(二)成因分析

1、数学知识的特点。

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学生理解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概念形成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逐步发展的过程。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就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而言,中年级(8-9岁)正经历着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即形成事物与符号的“联结”,这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环节。

3、教材编写的特点。

依据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再来研读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不难看出教材中的第二个例题就巧妙地通过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来联结操作活动与计算方法,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面积概念,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对策建议

对比两次课堂教学。

案例一中,教师通过观察3组实验数据,便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实验过程与实验结论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活动,前者是操作活动,属于直观形象思维,后者则是数学活动,属于抽象逻辑思维,不同思维方式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需要有递进提升的过程。缺少这个过程,学生无法将直观操作所积累的活动经验转化为符号思维的数学经验,因此数学学习只能陷入死记硬背的机械操练中。

案例二中,教师组织了四个有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直观的操作经验;第二次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想象,如“想想你会怎么摆?”“闭上眼睛,想想你们摆的结果也是这样吗?”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形”;再趁势引导学生将“形”与“数”,即每排摆几个、摆几排与长方形的长、宽结合起来,从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第三次活动是通过对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迁移,类推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着重关注结合操作经验、建立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表象,从而形成相关方法;第四次活动则是对前面几次活动的回顾与反思,进一步实现由活动经验向数学经验转化提升。在这四次活动中,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数形结合、抽象概括、回顾反思的过程,对“面积”概念有了深入的体验,思维得以实现飞跃。

数学概念具有对象性和过程性的双重属性,教学中应针对概念的过程性帮助学生建立“形”,针对概念的对象性引导学生理解“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形成概念。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最新发布
班级管理重视研究:四…[图]
班级管理全程育人:绘彩蛋…
班级管理全程育人:红歌庆…
班级管理全程育人:粽…[图]
班级管理重视特殊:四…[图]
班级管理重视特殊:四…[图]
班级管理全程育人:四…[图]
班级管理全程育人:珍…[图]
班级管理全员育人:四…[图]
班级管理重视研究:四…[图]

  本文相关
学生当家做主,自我管理
导师指导与教学实践
我们班的故事
静待花开
教数学≠教教材
《平均数》教学例谈
厘清知识点编制习题
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
                                

站内搜索 网站地图 电子邮箱 在线调查 后台登录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

苏ICP备12081047号

通知公告
校园风采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