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农历甲辰【龙】年三月廿一
请您登录:○教师 ○学生 ○家长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教学反思>正文


一幅幅画卷,一句句情思
————同主题古诗教学实践研究
发布人:张芹  发布时间:2020/10/13 8:33:37

“万美之中秋为最”。《古诗三首》三篇古诗都是描写秋天的,但相同的秋景在不同的诗人心境中,就有了不一样的诗情。杜牧的《山行》描绘了诗人在深秋之山中行走,被夕阳下的霜林枫叶醉倒,抒发了诗人对深秋枫林美景的喜爱之情;苏轼的《赠刘景文》中既有枯败的荷尽菊残,又有丰收的橙黄橘绿,诗人通过两种景色的对比,意在劝慰友人忘记痛苦,铭记生活中的美好;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描绘的是一个梧叶萧萧、秋风瑟瑟的夜晚,诗人漂泊江上,忽见一盏温暖明灯,孩子挑着促织乐而忘归,此情此景让诗人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和故乡。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自主发现三首诗中的秋景,感受三首诗歌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呢?笔者尝试了三首诗歌的组合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吟诗、解诗、寻景、悟情四大板块。现将两课时整合的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第一课时:

一、看图猜字,生字导入。

出示字源网上生字的图片,引导学生猜猜这是什么字。

(寒、霜)

在二十四节气中,“寒露”和“霜降”还是秋天的符号呢!

出示:秋处露秋寒霜降。请学生读读看。(贴板书)

配乐、播放秋天六个节气的图片。

师:寒、霜在节气中排在最后,意味着已经到了深秋。(板书:深秋)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诗人,走进他们笔下的深秋。

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设计意图:“寒”和“霜”字源和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联系旧知,学习新知。学生自然而然走入“深秋”这个美丽的季节,搭建了三首诗广阔的背景。

二、依趣入诗,正音入韵。

1.自由练读古诗。

自由读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诵读诗文。

教师请6位同学读诗,相机指导、纠正字音。

画中有诗,出示三幅秋景图,依凭学生兴趣,选择由画入诗,读准字音。

《山行》中注意斜、生、山等字音;《赠刘景文》中注意擎、尽的读音;《夜书所见》注意萧萧、挑字的读音。

3.给出节奏划分棒,音断气不断,古诗还要读出韵律感。

教师示范朗读第一首,学生模仿读。

第二首:师生合作,教师读前一句,学生读后一句。

第三首:同桌之间,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设计意图:读诗分两步走,第一步: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读书古诗的韵律感,这一部分需要就是范读,音断气不断的技巧。然后师生合作读,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读。这一板块最大的亮点就是由画入诗,学生喜欢哪一幅秋景图,就选择哪一首诗读,学生兴趣盎然。

三、自学疏通,寻找秋景。

《山行》

1、解诗题

师:诗人杜牧在山林里行走,写下一首诗——《山行》。《山行》就是……学生说诗题意思。

2、明诗意

让我们跟着诗人杜牧,一起“远上寒山石径斜”(生读)说说诗意:从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一路走进了远处的深秋之山。明诗意后再读这一句。我们看见了“白云生处有人家”(生读),结合注释,用自己话说说看到了什么?我们一起看见了白云生长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若隐若现再读诗句。诗人山行的步伐却停下了,出示“停车坐爱枫林晚”,结合“坐”的注释,学生说说这是为什么?停下车来,因为太爱这傍晚枫树林的景色了。再读诗句。让诗人忘记回家的枫林晚究竟美在哪呢?——“霜叶红于二月花。”(生读)教师点拨:“于”即比的意思,学生试着说这句诗的意思。再读诗句。

让我们一起跟着杜牧去山林里秋游吧,自由读一读古诗,边游边留心山林里秋天的画面。

3、说画面

同学们,刚刚大家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牧到深秋时节的山上游览了一番,哪些秋景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谁来说一说。

结合学生作答,板书:枫林霜叶

设计意图:首先,是让学生从诗题上来获取信息。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其次,在明诗意的时候,并不是机械地让学生说诗句意思,而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像是娓娓道来一件事的方式来讲述。学生一直在教师营造的情境中,入诗入画般的自然而然地理解古诗。过程中也结合图和书上的注释帮助学生来理解诗的意思。最后,带领学生一起去寻找诗中描写的秋景图,感受诗中画的美好境界。

《赠刘景文》

1、解诗题

师:同样是秋天,诗人苏轼却将秋景写在诗中,送给了他的好朋友刘景文。

随文教学生字:赠

礼轻情意重,赠送最可贵的是情谊,因此是“贝”字旁,注意右边框里笔顺,先竖后两点。

2、寻秋景

让我们去看看苏轼给他好朋友介绍了哪些秋景吧。自由读诗,和你的同桌一起找找秋天的画面。

荷尽:荷叶尽了。

出示小荷图片,引学生回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出示荷叶荷花图片,引学生回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教师结合图片,铺垫:盛夏的荷叶像一把把大雨伞,向上托举着,为荷花遮阳遮雨。继续出示荷尽图片,让学生感知,这是深秋季节的荷塘,荷叶枯萎了,感受深秋荷叶枯萎的画面,说说“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读好这一句。

菊残:出示菊残图片,也是深秋之时,菊花凋谢了,挂在寒霜枝头上的画面。和“荷尽”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紧扣“傲立”。

说说“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意思,读好这一句。

板书:荷尽菊残

橙黄橘绿:出示橙子橘子成熟的画面,秋天也是丰收的季节,读好橙黄橘绿。放眼望去,秋天的山林里,到处都是橙黄橘绿,明快鲜艳的颜色,读好“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板书:橙黄橘绿

在《赠刘景文》这首诗中,有两幅不一样的秋景图(结合板书),你喜欢哪幅,就读给我们听。

设计意图:这首诗中的秋的“符号”是最多的,而且是截然不同的两幅秋景图,因此这一首诗直接让学生寻找秋景图,当每一幅画都描摹出来了,这一首诗意也就明晰了。“荷尽”的教学可以和以前学习的古诗相联系,结合图,让学生更能体会衰败萧条之景。“菊残”与“荷尽”即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菊花虽残却依然傲立枝头,教学的时候要和“荷尽”区分开。“荷尽菊残”和“橙黄橘绿”两幅不同的画面,学生喜欢哪一幅就读哪一幅,读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夜书所见》

1、解诗题

师:前两首诗,我们从诗题能读出一些信息,那你从诗题《夜书所见》中,能发现哪些信息呢?

生:夜晚写下的。

师:是的,交代了这首诗写作时间很特别,就让我们跟着诗人叶绍翁走进深秋之夜吧。

2、寻秋景

自读课文,边读边找秋天的画面。

生:梧叶、秋风、挑促织。

师:秋天的梧叶是什么样的?

生:枯黄枯黄的梧桐叶。

生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秋风吹过枯枝败叶,干枯的枝叶拍打在一起,声音萧萧。再读。梧叶随着秋风吹落在地,再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叶落尚且归根,漂泊在外的诗人呢?此刻心里想起了什么?诗人迎面感受到了秋风,想起了家乡亲人。读一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目光投向岸边,诗人看到了什么?——“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小朋友们聚在一起,头挨着头,在挑逗促织的样子,多有趣啊,读好“知有儿童挑促织”。

板书:梧叶寒声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寻找这首诗中秋天的符号——“梧叶寒声”,初步明晰作者“客”的身份。为下节课悟诗情做准备。

教师小结:都是深秋之景,不同的诗中是不一样的画面,在《山行》中,我们见到了深秋的“霜林枫叶”(生齐);在《赠刘景文》中,我们感受了不同的深秋之景,一面枯萎衰败——“荷尽菊残”(生齐),一面鲜艳丰收——“橙黄橘绿”(生齐);在《夜书所见》中,我们看到了“梧叶寒声”(生齐)。诗中有画,不同诗中画面是不一样的。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梳理三首诗中的三幅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四、教学生字。

出示生字“径”、“斜”、“盖”。

学生观察字形结构特点,说特点。

“径”左窄右宽;“斜”左右等宽;“盖”上窄下宽。

学生练习描红七个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齐读课题。

2.它们都是描写了深秋时节的景色,但景物不同,《山行》中有枫林、霜叶;《赠刘景文》写了荷尽、菊残、橙黄橘绿;《夜书所见》有梧叶寒声。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古诗,去感受不同的诗情。

二、学习《山行》

1.出示《山行》,指名读。

2.诗人杜牧,坐着马车,匆忙地赶路,来到了这座山中,却停下来不走了,这是为什么呢?现在你们都是小杜牧,我要来采访采访,(随机指名一生)

师问:杜牧之,您为什么停下不走了呢?

引导学生看着古诗回答:被枫林吸引了。相机泛红:停车坐爱枫林晚。指名读。

3.(出示枫林图片)杜牧您这么喜爱这枫林,它到底美在哪儿呢?

引导学生答出颜色红、鲜艳;枫林很多。

4.枫叶又红又艳,比二月鲜花还美,难怪诗人赞叹:(泛红)霜叶红于二月花。指名读。  

5.大家真了不起,都猜到了诗人的心思,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诗表达的意思呢?引导学生解释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解释后诵读诗句。

6.诗人这一趟山中旅行,看到了很多景物,引说——有寒山,有石径,有白云,有人家,但他最爱的还是那片火红的枫林。(板书:爱)

(1)火红的枫林送给你,请你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比二月鲜花还红还美的枫林,请你来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如果你走过这里,也会为枫林停留吗?请你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把这火红的枫林放在心里,一起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你能背出来吗?

(PPT出示)《山行》

远上____石径斜,

________有人家。

停车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山行》这首诗,作者的情感一目了然,在一个“爱”字。教学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杜牧,通过图片和动画,直观展示深秋的枫林。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枫林越是美丽,学生越能理解杜牧停车原因,他太爱这深秋的枫叶了,不仅诗人喜爱,我们也被深秋的枫林给吸引了。诗人的情感,我们也自然而然能够体会。在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由衷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赠刘景文》

1.PPT出示《赠刘景文》全诗,指名读。

2.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一样的秋景,泛红:荷尽、菊残,橙黄橘绿,齐读。

3.(结合图)这两幅秋景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

4.同学们知道吗?诗人苏轼写下这首诗给好友刘景文,就是因为此时的刘景文遇到了困难,他的理想得不到实现,意志很消沉,所以我们可以猜想,刘景文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如果你是他的好友,你会怎么劝他呢?

5.苏轼是怎么劝的?他对刘景文说,泛红: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指名读。

6.他希望刘景文记住的是怎样的秋天?

因为他觉得这才是一年中最美好,最应该记得的景色呀。

7.所以你们......劝,苏轼这样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哪一种劝更好呢?你们觉得?

8.那谁能来做做大诗人苏轼,用这句诗来劝劝刘景文呢?

引导学生说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意思。

9.苏轼把他的智慧和乐观豁达的态度都写进了这首诗里,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劝慰友人,指名读诗句。

10.这深秋的景不仅美,更包含了诗人对友人浓浓的情,齐读。

能记住这首诗吗?先自己背背,再来填一填。

(ppt出示)《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这首诗饱含了作者的智慧和乐观的态度,以及对友人浓浓的情。在感悟诗情这一块,首先让学生观看两幅秋景图,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一幅衰败低沉,一幅是鲜艳明快,大多数孩子都表达自己对后者的喜欢。紧接着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态度“一年好景君须记”诗人选择记住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景物的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人的智慧和对友人的浓浓的情,我采用让先补充诗人朋友的遭遇,因为理想不能实现而痛苦难过。然后让学生先想一想该怎么安慰他,大多数学生都会说道:“你不要难过,没什么大不了的,再努力就好了”这样直接的安慰。然后再对比诗人的劝慰的独特,虽没有直接的劝,却通过两幅景,让朋友记住最美好的景物,忘记那些不好的事物。可见其智慧,和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最后,在诵读中体会情感。

四、学习《夜书所见》

1.出示诗句,最后我们再一起走进叶绍翁的秋天。指名读。

2.这个夜晚,诗人在江上行船,看到了梧叶,听到了寒声。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有什么感受呢?(孤单、寂寞、冷清......)再读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3.诗人继续走呀走,在一片漆黑中,竟然发现亮着一盏灯,灯下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情大家结合注释、走进图画,走进古诗,这一灯明下,你看到了什么?又会听到什么?先自己思考,后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看到了什么?(你斗过蟋蟀嘛?你是怎么斗的?)可能会听到什么?(同桌两人来斗一斗)相机诵读诗句。

5.那屋里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6.屋外孩童尽情玩耍,屋里父母耐心陪伴,孩子你喜欢这样的日子嘛?为什么?(温馨、快乐.....)

7.可是诗人快乐吗?诗中有一个字点明诗人的身份,(客),他是一个客人,那他的家呢?再去读一读,想一想,看到此情此景,诗人心里又会想到什么呢?

6.这是一盏点亮孩子们童心的灯,这更是一盏点燃诗人思乡之情的灯,指名读。

7.齐读古诗。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一首诗,一份情。诗情不同,教学方法也就不同。这一首中,我采用想象和对比的方法。前两句诗引导诗人此时看到的萧条的秋景,点明他现在的身份是“客”,一个人在江上的传上。后两句,让学生想象儿童挑促织的欢乐场景,再想象屋内的场景。可能是母亲正在灯下为孩子缝补衣服;可能是母亲正在做着香喷喷的晚餐;可能是亲戚朋友吃完饭正在闲聊等等。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感受如何:温馨、温暖、开心、幸福的。然后再和此时的诗人所处环境进行对比。此时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会想些什么?学生自然而然能体会到诗人此时孤独一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五、总结回顾:

1.同学们,每一首都是一幅画,这三首各有各的画面美。

2.每一首古诗都有一份情,这三首诗各有各的诗情美。

3.你最喜欢哪一首,伴着音乐来读给大家听。

六、写字指导:

1.出示“君”“送”,请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看看要写好这两个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自由发言。

3.指名说,强调两个字的主笔。

4.师范写,生书空。

学生临摹,教师巡视,投影点评。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最新发布
班级管理“缅怀先烈,不忘…
班级管理“学雷锋,做好事…
班级管理“传承宪法文化,…
班级管理红领巾讲解员
教育要闻南京市陶行知…[图]
教育要闻南京市陶行知…[图]
督导新闻南京市陶行知…[图]
教育要闻南京市陶行知…[图]
教育要闻陶行知学校承…[图]
教育要闻建邺区教育信…[图]

  本文相关
全程育人:“做社会主义接班人…
全程育人:“做社会主义接班人…
重视特殊:重视学生个性特长培…
重视研究:日积月累,获“区级…
“区优秀少先队员评选”
【重视“特殊”】心理主题班会…
【重视“特殊”】心理主题班会…
【重视“特殊”家庭】“循序渐…
【重视特殊】“自信的百灵鸟”…
【全程育人】通过体育竞赛培养…
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您的位置
                                

站内搜索 网站地图 电子邮箱 在线调查 后台登录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4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

苏ICP备12081047号

通知公告
校园风采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