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
![]() ![]() ![]() ![]() [内部]让生活经验助语文课堂一臂之力 发布人:刘华 发布时间:2014/1/17 19:43:50 让生活经验助语文课堂一臂之力 内容摘要:“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为了使语文牢牢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让语文教学走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也把社会生活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做人。笔者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努力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本文列举了两个语文课堂中联系生活经验巧妙教学的例子,现提供给大家。 关键词:生活经验 情感态度 以人为本 [背景]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开放式教学理念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尽情呈现。阅读教材的每一篇文章均源自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语文教学中重视阅读教材与生活的沟通,也符合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的教育思想。的确,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生活经验能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本案例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实例谈一谈生活实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初步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生活经验这一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片断一] 《姥姥的剪纸》(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2课)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描写了一位勤劳善良、朴实率直,同时又具有高超剪纸技艺的老人。执教时,我正引导学生体会姥姥的勤劳。 师:姥姥常干的农活有哪些? 生1: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等等。 生2:(突然举手)老师,什么叫“薅草”? 师:薅草就是用手拔去庄稼地里的杂草。(胸有成竹,课前早作了充分的准备) 生3:老师,不是用手拔,是用“薅草耙子”除草。(“添乱的”来了。) 师: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奶奶说的。(真是个“权威”人物) 师:XX同学,你课前预习的很细致很充分,真不错。其他同学呢?你们预习时是怎么解决“薅草”一词的?(只能“将计就计”) 生:(绝大多数)查字典。 生:(少部分)问家长。 师:那请你们再查一遍字典,加深理解。然后得出结论如何? (学生拿出了不同版本的字典翻查。结果大多为“用手拔草”的意思。其中人民出版社最新版《现代汉语小词典》(2006.3)解释为“拔除农作物周围的杂草”。也没写用手还是用专门的工具。但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小词典》(1995)中有“薅锄”一词,解释为“除草用的短柄小锄” 。) 生4:我想“薅草”就是除去杂草,用手或借助工具都行。 生5:薅草的工具可能不止一种,字典上有“薅锄”,农民家里可能有“薅耙”。我爸爸说那叫“耙子”,宽宽的,专门除去秧田里的杂草。 师:你们的想法都有道理,就不知道北方人的“薅草”是不是这个意思?(文中的姥姥是个北方人。) 生6:要是来个北方人就好了,直接问他不就得了。 师:隔壁办公室刚来的李阳老师不就是北方人吗?要不请她来问问?(“急”中生智) 生:太好了!我去……我去……(争着要去) 师:请XX去吧,是他“挑起战争”的。你们继续讨论看看还可以怎么理解?(学生继续讨论。很快的,XX同学请来了李老师。) 李老师:同学们的问题刚刚XX已经跟我说了,你们的理解是对的。这样吧,我用“薅草”说句话,你们立马就能明白:王大娘吃完早饭,喊了一声:“走,下地薅草去!”只见他老伴扛起了锄头,大儿媳妇拿起镰刀,二儿媳妇带着铲子,小儿媳妇就空着手一齐出发了。小儿媳很本事,空手也可以薅草的哟! 生:(齐笑)李老师真幽默。 (谢过李老师,接着上课。) 反思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传道、授业、解惑”不应该是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其间也有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薅草”一词不是课文的重点,教师在课堂也作出相应的解释,算是完成任务了。谁知学生们却盯上了它。课堂立即“布满荆棘”,如果绕开它,这片杂草必然留在学生心中,即使完成了预定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可这片杂草却在学生心中生了根,他们将带着遗憾走出课堂。果真如此,课上再多的亮点也驱散不了他们心中那团迷雾,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乃至今后的学习状态。可喜的是教师没有选择避让,而是积极主动地和学生一起出谋画策,甚至请来“外教”,用其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诠释了 “薅草”一词的用法。因为生活经验来源于生活,亲切自然,所以在课堂上适当列举一些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生活常识,学生会非常有兴致地听课并积极地参与思考和发言,他们在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漫漫走出疑团,真正“薅”去了心中的杂草。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一教学过程使学生明白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理解与支持,赢得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信心。苏霍姆斯基说:“课堂教学中,直接打动人的心灵,意识和良心是教育艺术的核心。” 课堂教学应该从实实在在的生活出发,以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为目的。任何教学环节,不仅仅要成为调节气氛的精致工艺品,更重要的是能介入学生的心中,渗入其灵魂深处,使他们终身受益。“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教学片断二] 、 《月亮与云彩》(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8课)一课主要写的是一个晚上,几个小朋友看见月亮在云中穿行,争论究竟是月亮还是云彩跑得快的事。而李小文用在树杈里看月亮的办法,证明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上完之后,学生们都懂得了李小文的说法。但部分孩子还纠结在一个问题上,即“云彩跑得到底有多快,月亮跑得到底有都慢?”二年级孩子有这样的好奇心是情有可原的,虽然本课教学的重点不在这个问题上,但孩子学习的兴趣不能打击啊。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突然看见了教室后墙上挂着的电子钟,有了——时针、秒针转动的情况不是和课文里月亮和云彩行走的情况差不多吗?我决定来个实物演示。我小心翼翼地取下电子钟,请学生观察时针和秒针的运动情况。五分钟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秒针走了五圈,而时钟似乎没怎么移动。我让大家联想月亮在天空运行的速度,学生恍然大悟:月亮在天空中动得十分缓慢,跟飘动的云彩比几乎看不出在动,因此,课文中最后一句说“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却看不出月亮在动。”是完全正确的。最后我又引导学生联想在奔驰的汽车上看路边树木和建筑物的感受,学生说感觉树木和房屋往反方向走去,其实它们是不会动的;还有当疾驰的车辆超过另一辆开得比较慢的车子时,感觉那辆车在后退,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开始丁大勇会认为是“月亮跑得真快”的原因。至此,学生茅塞顿开了。 反思二:巧引生活经验,拨开课堂迷雾。 解决学生内心疑惑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新课程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人类的智慧总是与生活直接或间接挂上钩,上例中,面对学生的需求,教师没有用标准的科学语言来诠释,而是灵活机智地挖掘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这真的是知识源于生活,亦用于生活。 二年级学生年龄虽小,但也积累了一些的生活经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潜藏的丰富“经验资源”。于是在上例中,教师适时创设情境,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引入生活中学生天天见到的时钟帮助教学,还积极唤起学生坐车时的生活体验,自然而然地走出来课堂迷雾。这样的教学没有枯燥机械地引用“科学道理”,反而努力地让教和学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使课堂充满强大的生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人真,真为人所学。每个教育活动都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导,有考核。智识与品行分不开,思想与行为分不开,课内与课外分不开,做人做事与读书分不开,即教育与训育分不开。认真学习贯彻陶先生的教育理念能使教学工作变得真实有效。 “生活教育”是“教人变活”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间有些知识很抽象、很“理论”,而且还需要识记,小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记牢或理解透彻,生活经验的最大特点就是直观,不需要讲太多道理就容易让人接受,利用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由此及彼通过联想和比较去理解和识记知识。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让学生时时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生活,然后再获得有灵性的知识与道理,并使其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