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
![]() ![]() ![]() ![]() [内部]十二月份教学反思 李森 发布人:李森 发布时间:2014/1/14 22:19:31 12月份教学反思 李森 12月份在片区教研活动中上了一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河与青草》一文。这篇课文经过了彭校、师傅还有我的多次打磨,才最终成型。打磨过程中的滋味三言两语无法道清。只想说一说我的一点收获。 一、充分的预习是课堂顺利进行的前提 预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习惯,它不仅是学习的第一步,更是学生成功学习的起点。课堂是交流、展示的场所,要想让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有效,也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贴切我校现有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那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如何才能促使他们完成好课前预习的任务呢?首先,教师应当细化预习要求,争取能让每个孩子都能理解每一项预习要求的意思。其次,老师应做好预习指导工作。能抽出一定的课堂时间来指导学生逐项按照预习要求去做。尤其要重视对那些后进生的指导。最后,要及时做好预习反馈。上课时对于那些预习作业做得好的同学给予适当表扬,对于预习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的同学则要了解原因,耐心指导。 二、站在儿童立场上 无论是课前备课还是课堂教学行为本身,都需要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儿童身上。教学设计中的环节是不是脱离儿童,超出儿童所能接受的范围了,课堂教学中我们是单纯地走教案,还是时刻将自己的关注点落在儿童身上,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细节都需要我们不断地琢磨、改进! 比如在设计《小河与青草》的教案初稿时,我以一个大而空泛的问题妄图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小河与青草一共进行了几次对话?每次对话分别说了什么?然而试上时,发现这两个问题学生都能很轻易地回答,但是想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还是有一点难度,所以课堂氛围在我将教学引入那一环节时变得格外沉闷。课后彭校重新改变了设计,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引领全文的问题:小河为什么感谢小草,小草又为什么感谢小河呢?事实证明,这样一个更贴切文本的问题带来的是更加活跃的课堂氛围。这同时也给我一个启发:教学设计不光要贴切文本,还要贴切儿童,为了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采用让儿童更易接受的方式不是更好吗? 三、给儿童充分的表达机会 语文能力分四大部分:听说读写。其中,在传统的课堂中听、读、写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而我校的语文教学更注重的是让孩子在课堂中拥有充分的表达机会,并且以同伴为主要表达对象。当然,我认为:比给予充分的表达机会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同伴之间互相检查,互当小老师,同伴竞争评选出最佳学习伙伴等等这些形式都可以激发他们的欲望!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使用并且屡试不爽的教学活动。这样的一些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表达,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以及竞争的能力。一举多得! 在教研课中,为了赶时间,有一些环节我并没有给予孩子同伴之间充分的表达机会,而是急于让孩子向全班同学展示,这是一个失误。单纯的向全班展示只给了极个别学生表达的机会。但是如果先让孩子同伴之间互相说,那样表达的面就广了很多!至于上课展示的极个别同学,可以作为其余学生提供适当的参照,好或者不好,是否值得学习或者效仿,孩子的心中自有一个评判。 当然,经过这次磨课,还收获了不少,只是文字笨拙,不知怎样的表达才是更合适更精准的,所以不再赘述。 谢谢在此过程中给我帮助的每一位老师!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