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
![]() ![]() ![]() ![]() [内部]胡晓娟3月教学反思 发布人:胡晓娟 发布时间:2013/3/29 8:40:13 二下《认识分米和毫米》 南京市陶行知小学 胡晓娟 教学内容:P26-28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联系已学过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分米和毫米。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并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体验活动,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并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丰富空间想象,形成一定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已有的认知和具体的操作活动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难点:通过不同方式体验、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课前预习: 1、看书自学P26-27,说说书上的主要内容,在直尺上找找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想想你是怎么找到的? 2、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准备实物) 3、自学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预习反馈: 1、提问:通过看书自学,你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揭示课题。 2、课前质疑。 二、精讲多炼: 1、认识分米和毫米。 (1)预习反馈1: ①在直尺上找找1分米的长度,你是怎么找到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明确例题介绍了通过分米和厘米的关系、分米和米的关系来认识分米。 相机展示学生尺、米尺上的1分米。 ②在直尺上找找1毫米的长度,你是怎么找到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明确例题介绍了通过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来认识毫米。 ③归纳概括:结合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和新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来学习新的长度单位,也就是通过旧知学习新知,这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预习是指“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如何预习是决定预习效果的关键。针对低年级学生,预习的要求是:看、试、疑,其中“看”是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的。看,不仅要大致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而且还要能够理解例题的编写意图,这需要教师能站在数学之外看待数学教学,将教知识转变为教能力。因此,本课在预习反馈中引导学生整理教材编写的板块,梳理要学习的新知,即显性知识,同时也初步形成通过旧知与新知间的联系来学习新知的方法,这是内隐的思想方法。) (2)体会长度单位间的联系。 提问:观察各个长度单位,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吗? 板书呈现4个长度单位,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体验。 (3)提问: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为什么还要学习分米和毫米呢?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物体的长度,需要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计量比较短的长度可以用毫米、厘米;计量比较长的长度可以用分米或米。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因素,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会因此产生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及时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不断完善、重组、建构。) 2、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1)建立分米的表象: ①画一画: 要求: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②比一比: 要求:用手比划一下,1分米大约有多长? 提问:数学书的宽度比1分米长还是比1分米短?小朋友手掌的宽度呢? ③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同伴交流,汇报展示。 ④估一估,再量一量: 黄瓜长( )分米;课桌宽( )分米。 (2)建立毫米的表象: ①画一画: 要求:画一条1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画1毫米的线段,你有什么感受? ②比一比: 要求: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大约有多长? 提问:1元硬币的厚度比1毫米多还是少呢?10张纸的厚度呢? ③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同伴交流,汇报展示。 ④估一估,再量一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 )毫米;大米宽约( )毫米;回形针长( )毫米。 (设计意图:建立表象是认识计量单位的重要方面,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到体验活动中去,才能对分米和毫米形成较为全面、立体的表象。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几个层次的体验,如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等操作,通过观察、比较、想象、估测等思维方式,将对长度单位的学习由直观形象的认识提升到解释应用的层面,从而引导学生用量化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三、归类整理: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吗? 同伴讨论,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针对于课前质疑,课末的质疑有两个作用。其一是对本课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回顾与梳理;其二则是针对部分后进生所做的学习反馈。) 四、分层练习: 1、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铁钉长2( );床长2( );大米宽2( );黄瓜长2( ) ②食指宽约10( );茶杯高10( );数学书长约2( );一条毛巾长5( );课桌高80( );公交IC卡的厚度约是1( ) 2、变式练习: ①画一条比3分米短2分米的线段。 ②画一条比1厘米长5毫米的线段。 3、拓展练习:
教学反思: 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叶澜教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要有意义。何为有意义?不仅在于学习到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能力,掌握方法,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1、以发展的观点建构知识体系——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 二上学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二下学习“分米”和“毫米”,这样分段安排的意图,其一是考虑不同的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其二是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难度。教材的编排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隐含了知识的逻辑顺序。教学时,不仅要关注新知的学习,还应突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从而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建构相应的知识体系。 预习反馈时的两个问题:“在直尺上找找1分米的长度,你是怎么找到的?”“在直尺上找找1毫米的长度,你是怎样找到的?”就把对新知的学习建立在与旧知的联系之上,因为直尺上并没有直接标明分米和毫米的长度,所以学生很自然地通过分米、毫米与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相应的长度。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对旧知识的迁移来学习新知。 知识本身不具备推广性,需要考虑应用的范围,但方法却是可以推广从而加以应用的,教学目标的定位更需要关注这一点。 2、 以量化的眼光培养数学素养——丰富概念学习的意义。 计量单位学习的重点是体验并形成一定的表象,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设计相应的体验活动是建立计量单位表象的重要手段。如何使体验活动达成效率? 一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教学中设计的体验活动有:①画1分米的线段;②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的长度;③比较一些物体的长度是比1分米(1毫米)长还是短;④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分米(1毫米);⑤估一估物体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几毫米);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是几分米(几毫米)。这些活动,将学生的手、眼、口、脑全部调动起来,体验充分,表象丰富。 二是要体现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 画、比、找、估、量这些活动,体现了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画是直观操作,有助于学生积累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比则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计量单位的表象;找是将概念应用于生活,赋予概念现实意义;估和量则丰富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受,有助于学生从量化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 “教学生学会”和“教学生会学”,前者指向结果,强调知识;后者则注重过程,关注方法,好的数学课应该是教学生会学,而不是学会。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