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
![]() ![]() ![]() ![]() [内部]3月教学反思 发布人:丁思颖 发布时间:2019/4/17 10:44:34 3月的一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改变了什么?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核心素养的可能与策略 一.案例背景 2019年3月18日上午,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消息,振奋了无数在教学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这场会议,不仅意味着思政课的地位正在提升,也通过这场会议,“思政课上什么、怎么上”得到了解答。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一线教育工作研究者着力研究的重点。这份研究成果提出比较明确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这看似是高中思政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小学生来说似乎过于“高大上”,但习近平主席在会议中的一句话为我们的小学思政课教师指点了迷津——“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 回过头来去看2011版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其内容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件中将我们国家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分为三大板块——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总体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今年的4月2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以“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学习能力”为主题的武汉、南京、兰州(三地)新课程研讨活动。在当天活动的多节课中,我见证了核心素养在课堂细节处的巧妙渗透。 下面,我将以本次活动中的四个教学小片段为例,谈一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四大核心素养的可能性以及操作策略。 二.教学过程 片段一: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有精神》 教师出示曲折的山坡上,一群山区学校的孩子在简陋的操场上整整齐齐地站在一起举行升旗仪式。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片,这里整齐站立的也是一群一年级的孩子,与自己身边的环境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在山上上学。/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好。 师:是的,这是一群在山区小学上学的孩子。你们觉得这些孩子有精神吗? 生:有。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他们站得非常整齐,而且都看着国旗,敬礼的动作也很标准。 师:你瞧,即使生活再贫困的山区,身处的环境也很简陋,但是丝毫不影响小朋友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所谓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一张“乡村孩子举行升旗仪式”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身处山区,作为中国公民,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在举行升旗仪式时对国旗、国歌的敬畏和尊重并不会因为身处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这就是一种政治认同。 片段二: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 师:你们知道吗,其实小水滴可以分成两种(指着屏幕上的深色水滴和浅色水滴卡通图),一种是淡水、一种是咸水。我们人类可以使用的,就是其中的淡水资源。那么到底在地球上,淡水和咸水分别有多少呢?让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叔叔是怎么说的吧。 (播放科普小动画) 师:从视频中,你们了解了什么? 生:地球上不是所有水都能用的。/淡水比较少,咸水比较多。 师:让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感受一下吧。(拿出一个盛满水的大杯子)假设这是地球上所有的水,谁能帮我们把人类不能使用的咸水去掉呢? (请学生上来倒水,在大家的提示下,倒去了一大半的水) 师:我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倒吸了一口冷气。怎么了? 生:我发现我们能用的水真是太少了。 师:你们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生:是! 师:老师还要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这剩下的一点淡水,也不是我们全部都能用的!有些深埋在冰川底下的冰川水,因为现在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所以没有办法提取和开采。而这一部分冰川水,就占了全部淡水的一小半。现在,谁能帮我们把冰川水也去掉? (请另一个学生上来倒水,又倒去一小半,最后只剩下一点在杯底) 师:现在,你们想说什么? 生:我们人能用的水真是太少了!/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水,以后可能就没水用了。 师:是呀,今天我们认识了可爱的小水滴,但是小水滴所面临的可是不小的麻烦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一起去探索吧! 这个环节在整节课中显得非常具有特色。通过亲自参与这个小实验,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地球上的水总量虽然很多,但是我们人类能够真正利用起来的淡水资源却微乎其微,这也为第二课时的“如何节水”埋下了伏笔。一个数字、一个比例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多么空洞,而在“倒水试验”的过程中,伴随着水量的一次次减少,学生不止一次地吸气,直呼心疼。“一个做,一群看”,这个过程体现的就是科学精神的内涵之一——实证精神。科学正是来源于每一次的观察和实验,这,就是实证。 除了这个小实验之外,在课堂的前半部分,执教教师还利用一个绘本故事,展现了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的。利用卡通图片的形式,展现了水的千姿百态,以及水是如何利用各种形态在自然中进行循环的。 这两个生动又不乏严谨的细节,正是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启蒙。 片段三: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 师:其实呀,规则是无处不在的。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个闯关游戏,一起去找一找规则藏在哪里吧! (教师突然播放国歌,并面向屏幕站好唱国歌。学生最初不知所措,后来在老师的示范下,全体起立面向屏幕上的五星红旗敬礼并共唱国歌。) 师:全体坐下!刚刚你们在想什么? 生:我愣住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以为你在跟我们开玩笑。 师:然而后来你们和我一起起立并且神情严肃的唱完了国歌,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每周一都是这样的,形成了习惯。 师:其实你们知道吗?听到国歌就肃立共唱,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被列在了《国旗法》之中,成为了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必须遵守的规则。 《道德与法治》新名称的确立,就代表着法治教育将更多地融入到小学的思政教育中。以这个教学片段为例,一段猝不及防的国歌播放,一群不知所措的孩子。但当他们在教师的示范之下中途加入严肃的合唱,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难以忘怀的经历。本课的主题是规则,国歌响起肃立唱国歌,是一条规则。但教师并没有点到这里就结束,而是进一步说明,这不仅是一条普通的规则,还是一条写进《国旗法》中的法律规定。正是这样无所不在的渗透,让法治意识一点一滴地扎根于学生心中。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里,教师的“深入一步”,让学生知法学法。 片段四: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 师:今天在上课的一开始,老师想和大家玩一个小游戏——掰手腕!谁想和我来比一比手劲? (请一位学生上台,其他同学当裁判员。在游戏中教师利用犯规取得胜利,台下学生反应激烈。) 师:你们为什么感到这么不服气? 生:因为老师犯规了!/你的手不应该离开桌面!/而且老师是一个大人,手劲肯定比我们大呀! 师:掰手腕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小游戏,但也有很多规则要去遵守。如果像老师刚才一样不遵守,会怎么样? 生:非常不公平。/游戏玩得不开心。 (教师请两个学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再次体验游戏,感受规则会让游戏更好玩。) 培养公共参与,就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它素养的行为表现。对二年级学生而言,集体主义精神如何培养?一个掰手腕的游戏告诉了我们答案。即便是一个游戏,也有很多规则,遵守了这些规则,我们才能慢慢“去个人主义”,在集体中获得认同感和幸福感。 除了这节课,在当天的另一节公开课《传统游戏我会玩》中,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也有所体现。与现在学生热衷的电子游戏相比,传统游戏更需要多人在现实世界中进行交流或配合,每个游戏怎么玩、需要遵守哪些规则都很有讲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游戏的介绍和实际体验,也在培养着这种集体主义精神。 三.案例反思 在本次交流活动中,公开课的内容都集中在低年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因为学生年龄的幼小而忽略核心素养的培养,相反,一线教师们纷纷将它们巧妙地缝进了教学的整体设计中,既起到了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又不会让人觉得过于突兀。 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我们作为小学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操作以达到效果?笔者结合对这次活动的分析以及个人的实际经历,粗浅地总结为两点。 (一)在日常的生活中细心挖掘 在公开课结束的讲座中,有专家提到了捷克诗人赫鲁伯的作品《拿破仑》。对一个孩子而言,一个伟人的传奇一生甚至比不上身边一只狗的死亡。这也正提醒了我们,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东西才是最能走进孩子内心的东西。 分析这四大核心素养,看起来与学生生活非常遥远,但细细去品味,就能发现与学生生活相连之处。以“公共参与”为例,对低年段学生来说,“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有些遥不可及,但“集体主义精神”并非如此。从幼儿园开始,学生就已经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只要来到学校,他都身处在集体当中,这就是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因此,从集体入手,就拉近了学生与“公共参与”的距离。 笔者在执教高年段的《道德与法治》时,会在每节课的开头设置一个固定环节——新闻播报。按照学号顺序,学生提前准备一条新闻以及在新闻背后蕴藏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法律知识,在上课一开始在课堂与其他学生、与教师共同分享。这个活动固定下来已经有两年的时间,事实证明,学生对这个环节非常热衷。这些新闻也是其他同学听父母谈起或自己在各种媒体上听说过的,利用最近发生的热点时事新闻来学习法律知识,以实例来支撑理论,让法治意识的培养不再枯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在多样的活动中无声渗透 同样是在3月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还针对“如何上好思政课”送给教师六句话,其中有这样一条:“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这句话在本次三地交流活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绘本故事、小实验、小游戏、闯关挑战、实际体验……这都是在公开课中教师呈现出“新”。教师很精准地抓住了低年段孩子的思维发展特征,这样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爱上课堂,乐于学习,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在这丰富的活动中无声地展开了。 虽然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是高中思政课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但是这四大核心素养并非要在高中学习中一蹴而就。事实上,从小学阶段我们就可以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将这些核心素养的种子,植根在孩子的心灵中。如果说青年时期价值观的养成就像是“穿衣服扣扣子”,那么高中思政课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是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而作为一线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我们能做到,大概就是为这第一颗扣子穿针引线,让它更容易、更完美地刻印在最顶端的位置。本次三地交流活动就让我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再一次证明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我想,在方向已经基本明确的当下,我们一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也随时不能忘记“把有意思的事情做得更有意义”。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