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
![]() ![]() ![]() ![]() [内部]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发布人:王荣 发布时间:2013/11/15 16:38:07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P61-63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具准备:1厘米长的吸管 课前预习: 1、看书P61-63,在直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2、用直尺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昨天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用直尺画一条线段吗? 2、提问:介绍一下你画的线段有多长? 引导学生明确: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借助一定的工具。 3、介绍:身体中的尺 直尺 4、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知: 1、预习反馈: (1)提问:直尺上有什么? 长短不一的竖线和数 (2)提问:你知道这些竖线和数表示的意思吗? 同伴交流,集体反馈,引导学生明确:刻度和厘米数 (3)感受1厘米的长度。 活动1:你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 活动2:测量一下吸管的长度,刚好是1厘米。用两个手指捏着吸管,再抽出来,看看1厘米有多长? 活动3: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活动4: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再和直尺上比对一下,看看对不对? 活动5: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活动6:在直尺上看看2厘米有多长?5厘米呢? 设计意图: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这节课的难点。表象是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有了表象才有了记忆,没有表象,思维便难于发展,这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识活动尤为重要。 2、补充练习: 提问:观察下面的物体,说说各是几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物体的左端与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测量长度: (1)提问:刚才你画出的线段长几厘米? 说明:如果不是整厘米数,可以取最接近的整厘米数,记作:大约多少厘米。 (2)P62想想做做1,哪种量法正确?为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刻度尺时,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先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逐步完善,引出尺上的刻度线和数,并着重强调。这个“最小的数”,进而突出。在尺上的作用—起点。这样的设计,既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同时又为后面的测量做好了铺垫。 4、画线段: (1)提问:课前你画出的2厘米长的线段准确吗? 同伴互查,纠正错例。 (2)提问: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呢? 要求学生画出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3)P62想想做做2,怎样比较这两条线段的长短?相差多少,你又是怎样知道的? 同伴讨论,交流反馈。 三、归类整理。 四、课堂练习:P62想想做做4-6 五、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在充分感知中建立表象。教学过程中考虑了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又动脑中尝试学习,对“1厘米”的感知,学生在无痕的教学中去建立表象,并通过对1厘米的语言描述,在大脑中逐步形成相应的数学知识表象。 2、在循序渐进中完善知识。对厘米这一概念的建立,要考虑知识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否则学生只能获得零散的知识,这对建立概念是十分不利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是沿着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生疏到熟练的顺序进行的,所以循序渐进中逐步完善知识也是学生认识规律的反映。可以很好地把握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展开教学,使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效。 3、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概念的建立必须有序,但也不能简单的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概念的建立同样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在建立概念时同步发展思维。全课的多个环节中,注重了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比如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量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去主动获取知识,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使“大约几厘米”的认识成为主动的发现。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数学是活动的数学,学生始终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