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书香校园
![]() ![]() ![]() ![]() 教育要落在孩子的心坎儿上 ————我和班级孩子的故事 发布人:陈卉 发布时间:2016/6/22 7:38:25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只要落在了孩子们的心坎上,温和也是一种美妙的力量。 ——题记 担任班主任两年了,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班主任。 两年的时间,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进步、成长,心里默默地祝福、欣慰。 现在的我,面对孩子们各种突发状况,显然比一年级时的我更淡定、更老练;面对班级存在的问题,我也学会努力思考,想办法使之改观。但即便是这样,想要成为一名“心平气和”的班主任,于我而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因为我还是会因为办理几个特别调皮的孩子而忍不住情绪失控。 前段时间,“突发状况”接二连三,任课老师连番倾诉,我每天的工作重心就是不停地处理、解决、处理、解决…毫不夸张地说,那段时间,我每天都焦头烂额。 这样的恶性循环终于引起我内心的重视和思考,我不想做这样的班主任。 正巧,一本《遭遇“差班”——一个班主任艰难而幸福的一生》如同救命稻草般出现在我的面前,当时的我如饥似渴地捧着这本书连续读了很长一段时间。说实话刚开始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共鸣,吸引了我,越读到后面越发现,书中班主任处理问题的智慧、面对问题的心态让我啧啧称赞,倍受洗礼。 作为一名摸索在一线的新手班主任,我更希望通过我的几个教育故事分享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也可以算是将阅读后的心得体会渗透到班级管理工作中。 故事一:甜甜的惩罚 一节语文课,我带领孩子们读课文,就在大家都读得津津有味之时,后排的两个孩子却“干”上了。只听“叭”的一声,在安静的教室里,这声音显得特别刺耳。抬头一看,两个小家伙正怒目而视,两个笔袋被可怜兮兮地丢在了过道上,里面的铅笔、橡皮、尺子滚了一地。 还没等我开口发问,一个就抢着告状:“老师,是他先把我的笔袋扔到地上的。” “于是,你就把他的笔袋也扔到地上了?”我有些生气,但是为了让课堂秩序不因此而混乱,所以克制着自己的额情绪,语气比较平和。两个孩子谁也没回答,但脸上还是怒气冲冲的,显然“结”还没解开。 “你们两个,下了课,拿着语文书,到我这儿来。”我继续讲课,把这事先搁在一边。 下课铃响后,两个小家伙带着书,磨磨蹭蹭地来到我面前。 他们大概觉得“惩罚”是不可避免的,但又不知道我会怎么惩罚他们,所以心里有些忐忑。 “你们俩,一人找一个地方,把刚学过的课文大声地、认真地读两遍。”他们耷拉着脑袋,一人找了一个角落,轻声念起来。 我走回办公室,继续做自己的事。不一会儿,两个小家伙过来了,汇报道:“老师,我们读完了。” 我抬起头,依然平静地注视着他们:“现在,请你们两人合作,把课文再读一遍,要读齐,读不齐请重读。” 两人一听有些吃惊,先腼腆地对望了一眼,然后读起来,为了能过关,倒是配合得默契,速度、语气都配合得相得益彰。 我很认真地听他们读完,然后满意地说:“你们俩合作得很好,读得也不错。为了读整齐,快的知道放慢速度,慢的指导稍快一些,都互相迁就对方,一心想把课文读好,是吗?”他们轻轻点点头,嘴角还有些不好意思的笑。 “现在,感觉怎么样?还准备继续争吵吗?” “不了,我们两其实挺好的。”两个小家伙脸上早就没有了怒气。 “那就好,你们出去活动吧!”看见他们这样,我也开心地笑了。 看着他们出去的背景,突然间一股暖流滋润着我的心田。同样是惩罚,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并不能触动孩子的内心,而甜甜的惩罚是善意的惩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为惩罚中包含着老师的一种爱。 我想,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感召,当学生意识到爱时,他会欣然接受你的惩罚并改正错误。 故事二:牵起你的手 “不好了,陈老师!小峰生气了,把自己的数学本撕了!” “陈老师,你快去看看吧!小峰在那儿生气呢,他把自己桌上的东西都扔了,谁也不理。” “陈老师,小峰又生气了,不知道怎么回事。” …… 最近一段时间,我常常听到孩子们这样的“报告”,尽管每一次出现这类情况,我都会单独找他聊天,开导他,还交了他一些控制情绪的好办法,现在看来收效甚微。再看看小峰呢,每次去到班里,我都看见他气鼓鼓地嘟着个嘴,两手较差抱在胸前,一副全世界都惹了我的样子。 有一次,我在和他聊天的时候,他更是说出了这样的话:“陈老师,我讨厌全世界,除了你和爸爸。” 我不禁在心里琢磨:这段时间他怎么了?为什么经常因为一点小事生气呢?为什么这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呢?是什么让他说出这样的话? 带着这么多的疑问,我开始留心观察,刻意地关注他身边的人和事。 终于有一天…… 六一儿童节那天,小峰和班上另一个有些调皮的孩子小哲打架了,他当时哭着来找我,抱紧拳头说:“陈老师,小哲他老是说我没有妈妈,我告诉过他了,我有妈妈!”说着他哭得更伤心了,情绪也很激动。 那一刻,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也理解了这段时间小峰的表现。 我安抚了小峰的情绪,找来小哲,了解事情的原委。原来,最近这段时间,小哲经常在小峰面前说“你没有妈妈”,还告诉了班上其他几个孩子,几个孩子也会拿这事儿在小峰面前讲,可能孩子只是觉得自己知道了这样一个消息,迫不及待地想告诉身边的小伙伴,可是他们不知道,这小小的行为给小峰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小峰的爸爸妈妈在一年级的时候离异了,妈妈离开了家重建家庭,小峰则跟着爸爸生活,住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爸爸文化水平不高,经济条件一般,每天都得上12小时的班,能做的可能仅仅是在生活上给小峰一些关心和照顾。对小峰而言,缺失母爱的童年已经是不完整的了,现在身边的孩子反复在他面前用“没有妈妈”这类语言刺激他,他表面上反抗得很明显,可是心里其实是很害怕、很失落的,毕竟,妈妈不会经常陪在他的身边。这么一想,我越发觉得自己应该多给他一些 关心和体贴,也该找时间和小峰的爸爸聊一聊。 机会来了,那天下午幕舞,小峰又生气了,他一个人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一直气鼓鼓的,不理睬任何人。放学了,爸爸站在教室门口准备接他,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等孩子们都走完了,我走到他身边,问清了事情的原因,原来是他看见班上一小姑娘在动老师的讲台,他上前劝阻,不小心把小姑娘的手夹到了,小姑娘生气地责怪他,可他觉得自己不是故意的,小姑娘冤枉了他。 一翻疏导之后,他的心情稍微好一些了,这时候爸爸走进来向我咨询:“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点小事就生气,一点不顺心就发脾气,我也不知道这孩子现在怎么变成这样。” 我让小峰自己先看书,把爸爸叫到一边,告诉他我近期发生的几件事,以及我的观察和想法:因为有孩子说他没有妈妈,所以他在心理上会害怕,一是因为长期见不到妈妈而缺失这方面的安全感,二是他心理上暗示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们都说我没有妈妈,所以他会格外地敏感,会像刺猬一样,用自己的情绪自我保护。这是他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听完我的话,爸爸很无奈地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我接着问:“他有多久没和妈妈见面或联系了?孩子在现阶段的成长过程中,母爱不可或缺。”“原本六一儿童节妈妈准备带他去买礼物的,结果不知道为什么,打一通电话来说,不去了。” 听完爸爸的话,我又看看教室里独自看书的小峰,心生怜悯和疼爱,于是我走进去,搬了张凳子坐在他身边,问道:“小峰,你相信陈老师吗?”他微微一笑,点点头。“那你希望和大家成为好朋友吗?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玩耍,让大家重新喜欢你、认可你吗?”他说:“希望。” “那你想一想,你每天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和大家一起做得非常好,不需要老师反复提醒的?如果你总是把自己的身上、周围弄得脏兮兮的,小朋友们看见你,提醒你,可你还不改正,想想,大家心里会怎么想?相反,如果你每天上课都能大家一样认真、积极,用自己精彩的回答赢得老师的肯定,你想想,大家会不会把掌声送给你?” “会。”他默默点头。 “是呀!当我们改变不了周围的人,那我们可以先试着改变自己。其实你每一次的进步全班小朋友和老师都看在眼里,他们都愿意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你更好的你。” 说完这番话,我看看他那黑乎乎、脏兮兮的小手,没有犹豫地牵了起来,然后用坚定的目光看着他:“小峰,你记住,不管发生什么事,陈老师都愿意陪在你身边,相信你,和你一起努力。二(3)班的小朋友们也一样。所以,加油!” 聊完,小峰就牵着爸爸的手如释重负地回家了。 终于,他不再愁眉苦脸;最近,他也没有再情绪失控地生气了;小朋友们也不再因为他的一点小错误而欺负他,对他另有看法。 但我知道,这个孩子,还需要我用更大的耐心,花更多的时间,想更多的办法,帮助他找回属于他的幸福童年。 我,会继续努力。 《遭遇“差班”》这本书改变的,是我对孩子的看法,对问题的认识,更是对问题处理的心态。从这本书中我不仅学会了教育只要落在学生心坎儿里,温和也是一种力量;还学会了关注容易被忽略的中等生,他们如同一块块等待雕琢的玉石,只要我们把无限的关爱之心放一部分到中等生身上去,爱他们,了解他们,发现他们,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优秀者;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学会对学习习惯和能力较差的孩子“降低要求,给优惠条件”,让他们逐渐找回自尊,从而心情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 我从不认为我的班级是“差班”,相反,正是因为每个孩子都个性鲜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点,才使得我的班主任工作更加丰富多彩。 面对这样的班级,除了爱学生,除了严格要求学生,我还需要耐心地等待,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允许孩子犯错误,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焦灼与迷惘;面对孩子的努力与进步,不吝惜自己的欣赏和赞扬——只有用心去引领,才能逐渐走进孩子的心里。 好的教育,要落在孩子的心坎儿上。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