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学术研究>教学反思>正文
[内部]周睿6月教学反思 发布人:周睿 发布时间:2013/6/7 0:19:57 《咏华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了解寇准创作古诗的过程并感受华山的高与壮丽美景。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2 教学流程(简化):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谁来读课题? (1)、“华”字是个多音字(两个音分别组词)。 (2)、“咏”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声调抑扬地朗读”,一种是“用诗词书写”,你觉得是哪一个意思呢? (3)、“咏华山”的意思就是用诗词书写华山;一起读课题。 2、下面老规矩,桌长与小伙伴一人读,一人听,开始吧! (1)、交流:... ... (2)、老师这里有几个词语,自己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红框里是含有后鼻音的词“咏、登华山、山顶、称赞”,蓝框里是含有前鼻音的词“跟、沿着、艰难、远远近近、情不自禁、吟诵”) ... ... (3)、把这些词语单独拿出来,还能读准吗? 古时候、小孩儿、先生、登华山 沿着、艰难、山顶、高、远远近近、脚下、太阳、近、山腰间、朵朵白云 情不自禁、吟诵、与、齐 称赞 宋代、寇准、七岁 3、(1)、... ...听播音员叔叔朗读... ... ... ...看书跟着读一读 ... ... (2)、朗读PK赛... ... 4、(1)、... ...第一大组桌长把插图1上内容说给小伙伴听,第2、3大组桌长把插图2上内容说给小伙伴听,听完评价,满分一百。 (2)、... ...课文时怎样来描写这两幅图的呢?... ... 你认为两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去登山→艰难地爬山→华山高,吟古诗) (3)、那么,这到底是讲的什么时候,谁发生的故事呢?一起读第一自然段。 小诗人即兴创作了这首诗之后,先生有何反应呢?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最后,作者向我们揭示了这个了不起的小孩。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看,这么一讲,故事就完整了。 教学反思: 1、教师对课堂上到底要教什么研究得不够细致扎实。比如,“咏”字直接可以从文中“吟诵”一词找到解释,不需要费太多口舌;本文除表现华山的高与美之外,还要告诉我们寇准七岁作诗的厉害。文本到最后一自然段才揭示“小孩儿”的名字,并通过“才”字表达作者对寇准幼年作诗的赞美与敬佩。由此教师有没有联想到同单元22课《司马光》,那篇课文开篇就介绍司马光,与本文介绍小孩的方式截然不同,由此更能感受到寇准的了不起。像类似这样的文本解读教师还欠缺太多,似乎根本想不到。所以,新教师应扎扎实实地研究文本,在每篇课文中寻找合适的语文知识点和语言训练点,让学生接收到的语文信息更严谨,从而使他们的语感更加精确。 2、古时候、小孩儿、先生、登华山 沿着、艰难、山顶、高、远远近近、脚下、太阳、近、山腰间、朵朵白云 情不自禁、吟诵、与、齐 称赞 宋代、寇准、七岁 虽然教师力求让这些词语再现课文顺序,显示一定的逻辑性,但教师还是觉得这组词太多,小孩读词耗费了不少时间。也许词语可以少一些。 另外,用这些词语回顾自己记得的故事内容需让学生按照文本来讲,这一遍讲训练讲规范,不是拓展。 3、最开始的框框内的词语虽提醒了学生注意前后鼻音,但训练的层次太浅,能不能再加一个,比如“这些后鼻音不容易读好,为什么不容易读好”,真正把读准字词落实到位。我们所有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用语料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4、最后,我要来谈谈班级的朗读情况。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提到: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流利地和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的技能,这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 由于缺乏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以及边阅读边思考的技能,许多词没有被儿童透彻理解,只是由于一条很简单的原因:儿童没有来得及把词好好地读熟并且感知它们的发声,特别是不能在自己的意识里把词跟有关的表象联系起来。学生既然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于是也就来不及思考。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 怎样才能使儿童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能够既用视力又用思想快速地感知一组在意思上连贯起来的词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我在教小学生的,是用下面的办法来检验学生会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我让学生朗读一篇童话或故事(新课文),譬如说一篇关于原始人的生活的故事。我在他们面前的黑板上挂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上面画着原始人的生活情景:是火堆,有准备食物的情景,有捕鱼的活动,有孩子们在嬉戏,还有做衣服的情景。如果学生(这里指的是三年级学生)在朗读这篇课文时,眼睛离不开书本,以致在朗读结束时他还来不及仔细地看看这幅图画,并且记住课文里根本没有写到的那些细节,这就说明他还不会阅读。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书本的,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种阅读不能称为有理解的阅读。 词语对儿童来说很重要,而大声朗读词语并非枯燥的事。我记得自己小时候读词读课文,只要用心了,认真了,还真觉得是感兴趣的。只是不知道现在的学生面对大声朗读词语和课文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感觉要比以往的我们浮躁。但重点还是在词语的有理解的朗读,这样语感才会渐渐形成。我们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让朗读形式多样化,让学生的语感和理解力获得提升 ◢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85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4
主办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地址:(小学部)南京市建邺区积贤街17号、(初中部)南京市建邺区上新河街12号() 电话:87752066、8775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