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期间燃放爆竹的历史相当悠久,爆竹的作用及形式更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最初是为驱恶鬼,后来发展成迎喜神,继而普及为喜庆之日的必备之物,至于爆竹本身形式的演变,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 燃放爆竹的起因众说不一,不过最初是为了驱鬼则无异议。有一则流传极广的古老传说颇具典型性。 上古时有一凶残怪兽叫"年",每隔365天就出来伤害人畜一次,因此,届时人们皆熄灭灯火,躲避怪兽。偶有一次,一穿红衣顽童燃竹取暖,适逢"年"来,怪兽见火光红色及听到燃竹之爆响,顿时被吓得逃窜,此后家家燃竹爆响,以求安宁。综合一些记载,我国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东方朔在其《神异经》中就有关于以燃爆竹惊山魈恶鬼之说。据说这种山魈恶鬼只有一尺多高,住在西方深山中,人如果遇上,就会大病缠身。该怪最怕声响,故人们燃爆竹以惊吓之。 驱鬼和迎神概念截然相反,然而都需要放爆竹,这与社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现象认识不足,凡是不利于人生活的均视为恶鬼,需要驱除。后来人们对自然逐渐了解,不再可怕,但希望生活平安。在自己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就依赖于神灵,祈祷神佛能保佑自己及家庭。于是迎神之举渐渐萌生。随着人们对过年迎神活动的重视,燃放爆竹的含义似乎比驱恶鬼更大些。清代人们为了迎神"闻爆竹声如击浪轰雷,遍于朝野、彻夜不停"。
民国期间,前门外大栅栏一带商号店铺于除夕夜大放爆竹,街道上积有厚厚一层爆竹皮屑。现在,除夕夜仍放爆竹,尤其是午夜零点时,爆竹声最浓烈。 放爆竹的适用范围愈来愈广,从驱鬼、迎神,逐渐发展到喜庆之日的必备物。民间的各种纪念活动如:花会社戏、行业聚会、新张开幕、寿诞之日、婚丧嫁娶,以及球赛获胜,均然放爆竹。其含义也无甚局限性了。 燃放爆竹的适应范围之广,是与爆竹本身的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如前文所述,爆竹在原始时,名符其实的是用火燃竹而爆之,从而发出噼叭之声。其声音的响亮程度是有限的。到魏晋时期,大兴炼丹术的同时,发现了硝石、硫磺和木炭配合在一起燃烧,能发出爆炸的声音。人们称其为火药。这一发现,使爆竹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人们将配制好的火药装进竹筒内,燃放起来,比只爆"竹"响声大多了。这种新产品称之为爆仗或炮仗。到了宋代,造纸术和火药的制做不仅普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于是出现了用纸卷成的爆仗。把单个爆仗连在一起,点燃后逐个自动爆响,称之为"鞭"。因此又有了"鞭炮"的名称。当时出现了不少制造爆仗的能工巧匠。不过《事物纪原》的作者高承认为,三国时的大发明家兼巧手马均始制爆仗,是制造炮仗的祖师。无论怎样讲,宋代是爆竹得到大发展、大提高、大普及的时代。许多古籍记载,宋代都城开封,大街小巷都出售爆仗、起火等。
从明清到现代,爆仗不断改进,品种相继增多,所售制品琳琅满目,统称为花炮。归纳起来,可分三大类,即听响的、观花的、连听带看的。 爆竹之原起是听响的,发展成爆仗有"麻雷子",其响单一。继之有双响或叫"二踢脚",第一响炮仗本身只燃半截,声音较沉闷,待把另半截送上天空,在空中一声爆炸,响彻云霄。小麻雷子连在一起称"鞭"、有"小鞭"、"寸鞭"、"闪光雷"、"洋鞭"等。每挂有500头、1000头、5000头、1万头不等。其中还有"鞭里加炮"等名目,即在每间隔一定数量的响鞭之后,出现一声大响。由"二踢脚"发展出"炮打灯"、"炮打双灯"、"飞天十响"等。甚至现在国家庆典所放的礼炮也是爆竹的衍生物,只不过引发方式不同罢了。 供观看而无响声的一类,统称为"花",最早起源于宋代的"起火"。同样用纸卷火药,燃点后不发声,只喷火,由于反作用力的关系,"起火"本身边喷火、边飞起,直上天空。原始的"起火"很单调,只不过喷火钻天而已。但不要小看它,它可是我们现代航天火箭的老祖宗呢! "花"中有一种状如泥人,内装火药,头顶上有一小孔,点燃后喷出火花,金星四溅,俨然一株火树。火药燃完泥人之壳犹在。因泥人常被塑为老头形,故俗称"老头花"。小型花有"滴滴金"、"耗子屎"等,小孩燃玩此物,危险不大。由于造型的不同,还有"太平花"、"盆花"、"八角子"、"葡萄架"等。现在礼花厂所制产品外型更加美观,有坦克车、汽车、手枪、金鱼等。如今每年国家庆典焰火晚会上所放之焰火,堪称集花类之大成,五光十色,漫天飞舞,壮观之景色历代所不及。 连听带看的叫放"盒子"。"盒子"照例要多层燃点,由几层至十几层不等,每层都爆出不同的人物故事,极为奇妙。如果放大型的"盒子",需先用杉篙搭好架子,把"盒子"吊在上面。第一层一般是吉祥祝福的内容,如"万事如意、恭贺新禧"之类,接着是"和合二仙"、"福禄寿"等,以后每层可放出一个故事的一个场面或者连起来是一出戏。盒子连续落下,场面连续演出。 大型盒子的种类很多,有的制成"花牌楼",额坊、明楼俨然,可高及数丈。牌楼下面陈列狮虎等动物,呈百兽庆寿状,有的制成飞檐流角的凉亭,亭中有美人,称为"八角美人亭"。
"烟花城"可算是盒子中之精品了。它被制成一座小型城池,有四门、雉蝶、刁斗、旗竿、桥梁等,城上垛口、敌楼中还有兵丁把守。燃点之后还有许多变化,如桥梁落下,生出莲花等。这种巨型制品,是综合了炮、花、盒子的特点于一身,因耗资巨大,已不多见。不过,如今焰火晚会上的新产品,具有更壮观的景象,以"葵花向阳"为例,花炮打向天空,尤如一个个小流星,继而炸开为葵花,每个"葵花"当中一片金黄,周围是绿色,每个"葵花"直径有数十米,众朵"葵花"齐"开放",景象雄伟,令观者欢欣鼓舞。可见燃放爆竹花炮的历史,也是我国火药技术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