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静雯博客 |
追寻梦想的脚步永不停息 |
今天,我和你一起回家 —— ——家庭合作教养让孩子不再孤独 发布时间:2019/5/4 11:11:50 作者:韩静雯 点击:2625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但很多人却这样的误区,认为孩子只要交给学校,就一定会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孩子出了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学校的教育出了问题。其实,孩子的教育的确离不开学校,但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的付出,家校合作的教育方式才是良性的教育方式。虽说现在很多家长也逐渐重视起家庭教育,但是4个老人加2个大人的组合,往往让独生子女变得骄纵蛮横,不讲道理。如何改变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问题,让他们看到同伴身上的优点,并学会无条件分享、给予,仅仅靠学校组织的班会课、集体活动等,教育力度远远不够。所以如果可以在同伴之间进行更为亲密的活动,也许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不一定的影响。我校针对这些在三年级孩子身上发生的普遍性问题,专门制定了“家庭合作教养”活动,活动从开始的磨合,到后期的难舍难分,对孩子们的成长以及家长的看法,都有了很大的触动。 一、活动的前奏 今天的小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身上多多少少有一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习惯多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关系。我作为三年级1班的班主任。班级里一直有一个小男孩,他有些调皮,非常爱哭,任何事情只要让他不满意,他立马不分场合的发泄情绪。他的每一任同桌都向我抱怨他的“劣迹”,喜欢抢东西,从来不跟同桌合作学习,桌面又乱又脏,从不主动整理等。久而久之,大家不愿意主动去找他,不愿忍受他的坏脾气。. 和他的家长沟通过后发现,造成他现在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是家里的独子,父母和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其非常的溺爱,小时候只要想要什么就可以用哭喊得到满足。久而久之,造就了他的一个非常坏的习惯,就是喜欢哭泣。老师批评一下,他就哭;同学不跟他玩,他就哭;活动课上没有得到相应的活动时间,他就哭......在他眼里,哭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究其根本,还是幼时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家长们糖衣炮弹式的教育观往往会让孩子越走越偏。 其实像小王这样的同学现在越来越多,他并不是一个个例。他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冰山一角。独生子女问题,影响了独生子女的健康发展。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家长错误的教子观念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之一。要改变这一现状使独生子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用科学的教养方式,以促进独身子女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发现的问题 1、书包问题—自己的书包从不背 孩子们都是祖国的花朵,但绝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我们的邻国日本,就是一个对孩子自立与责任感培养非常在乎的国家。在日本,全国上下的家长在全家出门或是送孩子上学时,都让孩子背上自己的背包,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哪怕是皇太子的女儿也不例外。 孩子的东西究竟由谁来背,这似乎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其实不然,“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来背”,这对于养成孩子的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品格,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缺少的。而这种品格,必须从小培养;这种品格的形成,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在孩子小时候,父母的就要在生活实践中,随时随地给他们有意识地灌输一种意识,让他们逐步形成一个观念,养成一个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对于培养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增强自信,以至对他们以后的生存和发展,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实际意义。 2、课桌及桌面问题—多而乱 课桌是小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的,是他们的学习圣地,可以说是他们的好朋友。如何和这些好朋友沟通?或者说是如何善待自己的好朋友?孩子们做的并不是非常好。 在学校大队部组织的常规检查中会发现:大部分同学课桌的桌面虽然能够保持较为清爽、整洁。但是桌洞里的世界却又是另一番景色。废纸、铅笔屑、多尔乱的书本......这里似乎成了一个小垃圾厂。在家里也许是自己的父母帮助他们整理的干干净净,但是在校园里,他们的自主性差异就会体现出来。这样的问题也就不奇怪了。 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 3、学习习惯问题—不想主动学习 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是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点和前提。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使我们的家长实行“小太阳”教育,导致许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加上家长与孩子间,缺乏科学合理的心灵沟通,加上采用不当的教育对策,加重了他们学习心理的负担,使得学生与老师,孩子与家长处在对立的紧张的关系中。 他们在期望家长“理解”的同时,却很少能理解师长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独生子女的道德品质有问题,而是学习心理的问题。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从培养孩子健康、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出发,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其实上述出现的问题和孩子的平时行为和心理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就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缺少分享、缺少锤炼,缺少沟通。 三、活动的进行 都说别人家的孩子多好多好,为何不去别人家看看呢?为了解决类似于小王这样的独生子女问题,学校必须和家庭架起一座教育沟通的桥梁。借着学校生活力课程的开展,合作教养活动也在我们三年级的各个家庭开展,让孩子们两两合作,真真正正的走进别人家,感受不一样的家庭教育。 所谓“合作教养”活动,即是将班级内的两名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放在一个家庭里,进行短期的教育与生活。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能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增强孩子的合作、包容、沟通、交际、自理等素质和能力提升,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同时通过本次“合作教养”活动,家长也能进一步了解孩子,学会赏识孩子,从对方家庭的孩子行为表现中获得反思,重新认识自己,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三年级每个班的孩子两两组合,其中一个家庭作为主责方,接纳另一个家庭的孩子来自己家进行为期两天的生活。 (1)主责方父母:应先了解另一位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及时间安排情况;全程负责两名孩子两天的生活,包括生活起居、活动和学习安排等,具体从学习(完成作业的情况)和生活(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仔细观察自己孩子与客方孩子的表现(优缺点),作相应记录,活动后与客方父母进行交流。 (2)主责方孩子:热情接待客方小伙伴,学会分享,谦让,包容,记录并学习对方身上的好习惯或者给客方小伙伴以生活和学习的帮助。 (3)客方父母:主动与招待方家庭取得联系,密切关注孩子在其他家庭中的表现,从旁观角度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关注孩子的优点,以及在活动中展现出的不足之处,反思自身家庭教育方式。 (4)客方孩子:要学会自理,努力适应招待方家庭的生活方式,不得向招待方家庭提出无理要求,尊敬关心这个家庭里的“父母”,观察小伙伴在家中生活习惯,记录并学习他们做得好的方面。 活动日程表:
活动过程中,小王一开始是被其他孩子排斥的,但我跟孩子们说,需要寻找他别人的优点。有的优点在学校是难发现的,需要走进别人的生活。小王作为客房,被邀请到了一个学术氛围很浓厚的家庭,度过为期三天的学习生活。三天的时间里,他跟自己的伙伴相处的很融洽,愿意和自己的小伙伴分享,并向同伴学习。晚上睡在一起的他们,也会说上一些悄悄话...... 他的妈妈非常开心,自己的儿子能够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一些成长。他妈妈跟我发消息说:“儿子和小伙伴一起写作业,效率非常高。”“儿子现在特别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这在以前难以想象的”。诸如此类的消息我收到了不少,也可以看出家长们对这次活动的赞同和支持。 其实我自己就是一个独生女,我们这一辈从小有着不用讨好、不用争夺便可以获得的一切家长可以给予的资源,理所应当的继承了家里的一切。原以为,这种继承方式是顺理成章的,是孩童至我们现在仍然钟爱的一种被爱的方式,但是,通多此次的活动,我了解到我们这辈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的差距。我们从小生活在汽车少、楼房少、信息少的时代,有的更多的是与邻里孩子的玩耍、陪伴。城市的翻新让每家每户都更加便捷的生活,但是切断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简单的情感纽带。 小王的妈妈说:“儿子跟我讲,其实有个小伙伴和我一起洗澡、一起睡觉、一起写作业也蛮好的。”这是第二代独生子女感受到的简单的同龄互动后的感触,其实,他的内心很孤独。这种没有互动、没有打闹的孤独是我们家长用任何游戏、玩具都无法填补的童年空白。虽然说一次活动也许不能解决所有家长或孩子现存的问题,但是它拨动了你内心深处的那根弦,让你从内心深处愿意去尝试着改变自己,改变我们对孩子的认识,这样的活动也让所有的参与者都从中有所收获。 活动虽然只有三天,但是对孩子们和家长的冲击还是挺大的。一两次的主题是活动可能暂时无法改掉独生子女的一些扭曲的心理思想,但是对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更有一些孩子在活动结束以后,仍然请求和小伙伴在一起多待两天,一直待到周末。甚至还有一些在后面的时间里,利用周末时间,继续这样的“合作教养”。从家长们的口中,孩子们的脸上,我深刻体会到这次活动给予孩子们带来的感动以及触动,今天,我和你一起回家,今后,我同你一起成长! 四、活动后的几周 再次从别的小朋友口中传出关于小王的话语,虽然爱哭爱闹依然不绝于耳,但是越来越多的出现关于一些这样的内容:他被老师表扬了;他今天把教室卫生打扫的非常干净;他今天帮助了谁谁谁......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的伴随,所以要帮助孩子创设一个集体环境,让孩子在集体环境中成长。这次的“合作教养”活动给了他们一次组建小集体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培养孩子的一种分享意识“好东西是大家的”,并且懂得关心他人和习惯于礼让,避免其被家庭关爱包围而产生独霸和事事占有的心理。 同时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要重视,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习上对他们宽严有度,做到严厉而不失温情,放手而不失引导,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在适当劳动中锻炼他们,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023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