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杏杏博客 |
赵杏杏10月份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6/11/2 8:43:00 作者:赵杏杏 点击:907
对一节“行云流水”课堂的思考 今天听了一节实习老师的课,她执教的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这一课的第一课时,整节课上下来把预设的内容全部讲授完毕,还留了十分钟的时间给孩子们写字。按道理来说,这样的课堂正符合要求,孩子们积极参与,同时也给他们留足了写字的时间。 可是听下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在《虎门销烟》的课堂教学中,对于鸦片危害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位实习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也有对这一部分的介绍。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虎门销烟》的“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烟吗? 生(齐答):不是。 师:那是什么呢? 生1:这个“烟”是指鸦片。 师:是的,同学们知道鸦片有什么危害吗? 生(齐答):知道。 师:老师来给大家说一说。鸦片俗称大烟,医学上做麻醉性镇痛药使用。具有很强的毒性,长期食用,会使人体力日衰、意志消沉、最后摧残人命。(语气平平) 你们说危害大不大? 生(齐答):大。 (1)教师语言轻描淡写 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总共问了四个问题,其中三个问题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只有“那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请个别学生给出答案,其他问题都是形式化的。而且有一个问题是在老师抛出去之后又即刻自己回答了,这很伤害学生的积极性。 老师在介绍鸦片危害的时候语言较平,相信说过一遍对于学生而言印象并不深刻。在处理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学生说,也可以老师自己说,但是关键信息的介绍一定要特别强调,另外,在危害性的介绍上只有对个人身体危害的介绍,缺少对民族性影响的介绍,那么对其影响的介绍是缺乏深刻性的。 (2)学生回答思考不足 对于“不是”“知道”“大”这样的几个回答,学生完全是出于惯性,并没有经过思考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就是形式化的,课堂上应尽量避免,而应该增加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价值的问题。 老师对鸦片危害性的介绍并没有能够将其危害大的特点渲染到位,那么学生这一个“大”字的回答还是充满讽刺性的,也许只是出于对老师的配合吧! 二、问题处理趋“利”避“害” 对于课文结构的处理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画课文的结构图,因此也应该是本课的重点。 老师在请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结构图的时候,请了班级完成情况最好的孩子,基本上和老师预设的答案是一模一样的,在这位学生展示完之后,老师直接让班上的学生们对照这个结构图进行修改。其他学生没有发表任何自己的观点,直接接受了老师给的这个答案。
后来在看学生的预习单的时候,发现其实孩子们的结构图画的是五花八门,甚至有的学生在分段这一块已经出现了问题,在第二段的处理上大家是有分分歧的,有的同学是将其跟第一小节放在一起。而课堂上这个问题直接被忽略掉了。 那么在段落意义的概括上,语言的组织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个难点,为什么选择这个而不是另外一个,课堂上缺少了对比分析的环节,所以到最后,也就是学生接收答案的过程。 课后知道,老师课前已经将班上孩子所有预习单上的结构图都看了一遍,当发现这么多问题的时候,就有一点犯难了,怕课堂上处理不了,所以选择了趋“利”避“害”,即选择有利于课堂顺利进行的处理方法而避免课堂不可控情况的发生。 “行云流水”的课堂并不是一个好的课堂,不怕问题,正是对问题的处理才说明学生们在思考,对问题的思考才彰显老师的智慧。期待着学生们在课堂上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中得到真知,才是理想的课堂!
![]()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053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