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我经常都觉得不够用,总觉得还有很多的题目都没有讲到就下课了,下课后回顾,扪心自问:“时间都去哪了?”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第四单元的起始课,它是整个单元的基础,整节课的目标我把它分为三类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能够准确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结果,理解算法和算理,其次是能力目标,掌握算法的多样化,可以用摆小棒,拨算珠,算术的方法来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最后是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对数学产生兴趣,同伴讨论增强合作交流的能力。
根据这三个目标,我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运用我们学过的手指快算来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由此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可以直接把整十数加在左手上,加在十位上,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这样的算法是正确的,第二个活动就是让学生同伴交流讨论,学生会很容易想到摆小棒和拨算珠的方法,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学生还可以用数的组成来想这个问题,就能够推出算术的方法。
我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认为这些对孩子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学生能够想到并且也能够理解,可是实际教学的效果却大相径庭,手指快算这个活动学生很尽兴,证明学生手指快算掌握的很不错了,可是在第二个活动验证算法,也就是了解算理的时候,学生犯了难,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知道什么叫做验证,一些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不能理解,认为我可以用摆小棒和拨算珠的方法计算,何必还要用算术的方法呢?在这个时候,我用了很长时间来讲这个算理,可是仍然有学生不理解,有的理解的小朋友觉得枯燥,就开始不听,实际也没有理解,时间就这样没有了,在我讲完试一试的两道题之后就下课了。
时间都去哪了?难道连做练习的时间也没有了,究竟我都用在了什么地方,一定要用在那个地方吗?很显然,算理多讲了,一年级的孩子需要他去理解算理,可是不能过分的强调,不是非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去理解,能力强的孩子理解了不想听了,能力弱的孩子听不懂不想听了,还被打击自信心了,这样根本没有达到我想让孩子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一个目标,因此,算理的理解不一定非要用枯燥的语言,我可以在习题中渗透这样的算理,在做练习中让学生慢慢的感受,慢慢的有所感觉。吴正宪老师在上三年级面积的意义的时候,一节课都没有说过什么是面积,她说的一段话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如果告诉学生面积的概念,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只有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经验慢慢去感受面积,即使说不出来也没关系,因为面积的概念本来就是成年人弄出来的。”这节课的算理也是一样,不需要所有的学生都说出来,只要能够感受,理解,会用算术的方法去算,他就是成功的,练习必不可少。
时间都去哪了,时间哪也没去,最重要是自己如何去掌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做无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