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静燕博客

  
■ 首 页新闻速递活力校园班级在线书香校园成长平台学术研究校务行政学陶师陶教师博客关于我们精品课程荣誉榜
  2025年5月8日 星期四 农历乙巳【蛇】年四月十一

  正文
识字方法多样性策略思考
————部编版一上第一单元识字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10/8 7:31:34  作者:恽静燕  点击:4215

一年级的主要任务是识字,所以“识字”也贯穿于不同的板块之中,形成一种螺旋递进的关系。“字始字终”是整本教材的基本特点,所以在编排上自然也着力建构了一种“无处不在”的识字环境。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识字课文不同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事学习过程既有实效性又有趣味性,接下来围绕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5篇识字课文来具体说一说。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识字课,共有5篇课文,识字方式呈多种形态:有蒙学识字、儿歌识字、看图识字、象形识字、陨雨识字等不同的方法,详见下表:

单    元

课    题

识字方式

第一单元识字

天地人

蒙学识字

金木水火土

儿歌识字

口耳目

看图识字

日月水货

象形识字

对韵歌

韵语识字

不同的识字方式所采用的识字方法也是不同的:“蒙学识字”,以传统蒙学的反复诵读为基本方法,在学生掌握字形或对字义理解困难处通过 故事、图片、视频解说等方法加以阐释,注重渗透汉字文化和传统文化;“儿歌识字”,主要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的方法,在读中不断复现生字,也可结合生活或阅读识字,适当联结相关知识,帮助巩固生字,强调对语言音韵美的感受;“看图识字”,则重视图文的对应关系,唤醒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加强生活运用;“象形识字”,关注图画、古文字、现代汉字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记汉字,领悟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感受汉字背后的文化。识字方式的多样性意味着识字方法的多样性。

以《识字一 天地人》采用蒙学识字的方法为例。传统蒙学识字,主要借助经典蒙学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汉字文化的传承,是蒙学识字的一大任务。蒙学识字,除了反复诵读熟悉生字,对那些识字有困难的同字符的生字,可以借助字符的表义作用,引导学生归类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帮助识记。在教学前,预设学生“地”和“他”两个字易混淆,所以在教学时从两个字不同部首来引导学生学习辨析。1.认识单人旁。“人”是一个独立的汉字,不过它会变。瞧,它的“撇”慢慢缩短,“捺”慢慢站直,变成了单人旁。“单人旁可以和其他汉字组成新的字,和“也”交朋友,变成了新字“他”,组词“他人”、“他们”,这个字和人有关系。2.辨析“地”和“他”的区别。这里有个字和“他”很像,读“地”,和“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他”和“地”右边一样,左边不一样。“地”的右边是“土”,“地”就是咱们人、植物、动物生活生长的地方。3.巩固辨析,为句子选择合适的字。(1)这个(      )方真美啊!(2)(      )是我叔叔。老师读句子,学生为句子选择合适的汉字。

识字课之所以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体现着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在识字知识与能力上,识字教学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尽快走上自主独立识记汉字的道路;在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上,帮助学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喜爱汉字,对汉字学习有兴趣。


分类:学术研究 > 教学反思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恽静燕
 打印本文 另存为Word文档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人人网 分享到百度收藏

上一篇:雏鹰假日小队活动  下一篇:我是书写小明星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博主资料

学校: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Email:1158370341@qq.com
Tel:18795902959
Mobile: 18795902959
QQ:
日志:181篇
评论:0篇

 最新日志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班主任工…
【全员育人】乐过有痕,花开…[图]
【重视“研究”】开设区讲座…[图]
【全程育人】童“声”飞扬,…[图]
【重视“特殊”】孩子,我愿…[图]
【重视“研究”】开设心理讲…[图]
【重视“特殊”】特别的爱给…[图]
【全程育人】劳中悟美,动中…[图]
【全程育人】空中舞者,挥洒…[图]
【重视“研究”】参加“以善…[图]
 最新评论
 相关日志
 一周热门
 最新图片
 日志索引
■『新闻速递[0篇]
■『活力校园[1篇]
■『班级在线[0篇]
■『书香校园[0篇]
■『成长平台[0篇]
■『学术研究[12篇]
■『校务行政[0篇]
■『学陶师陶[0篇]
■『教师博客[166篇]
■『关于我们[0篇]
■『精品课程[0篇]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012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