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破陋习》是一篇离孩子们现实生活很远的文章,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等向学生介绍了有关背景和一些术语,比如“辛亥革命、缠足、封建社会”等,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课文,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铺垫。
第二课时,我从根据词串讲故事入手,学生通过练讲故事,回顾课文内容,接着通过对比读描写孙中山姐姐被缠足前和缠足后的表现,来让学生表达读后的感觉,学生能够体会到姐姐的痛苦,同时通过续写文中句子“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想象续写“再也……”文字的补充,也是情感的加深,学生以此能够体会到姐姐在缠足后,内心的痛苦。有的学生在体会到姐姐的痛苦后讲了一句话:姐姐在缠足前就像一颗生命力旺盛的小草,缠足后枯萎了。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讲讲姐姐前后的变化,说明学生读懂了。
在学生充分体会到姐姐的痛苦后,再次提问:除了姐姐的内心是痛苦的,还有谁的心也是痛的?分别找到描写妈妈和孙中山的语句。“妈妈叹了一口气”,“妈妈含着眼泪说”可以看出妈妈的不忍和无奈,一个神态、一个微妙的细节描写更能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这就是文字背后的东西。“孙中山又是生气又是心疼”孙中山“生气”是因为妈妈要给姐姐缠小脚,“心疼”是因为姐姐痛得直流眼泪,心疼自己的姐姐。“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从“深深地、幼小”可见心痛之深,他还年幼,更容易心碎。是缠足夺去了姐姐的幸福快乐,彻底地毁了姐姐的一生,正是这深深的刺痛,才在孙中山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一定要废除它。
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打量的文学作品,这些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篇目,其实也是人类情感浓缩的范例,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所以在语文的课堂上仍然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用情感的酵母催化学生的情感基因,努力开发学生情感的土壤,丰富学生的情感仓库,让学生做一个情感丰富、细腻、圆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