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以来,我参加了许多的教研活动,包括每月一次的道德与法治市级教研,还有许多的区级教研和培训活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基本围绕部编新教材培训展开,主题集中为“关注学生公共生活,培育学生公共意识”。聆听和学习了许多优秀课例之后,我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也开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今年来,新闻媒体报道了许多令人看了生气又惋惜的事件,“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拦高铁事件”、“霸座男、霸座女事件”等等。在看了生气的同时,身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育者的我也开始反思:为了遏制这样的不良行为,我能做些什么?在一次次的教研活动中,我找到了答案。本学期几乎所有的市、区级教研活动都是围绕着“关注学生公共生活,培育学生公共意识”而展开,这些动人的课堂让我看到,只要我们对儿童公共意识的培养真正扎根到儿童的内心世界,提升国民素质的伟大事业就可以在一个个渺小的课堂中开始。
前几天,听了百家湖小学孙玉老师的《我们小点儿声》一课。她给学生设计了调查表,让学生自己去学校里观察有哪些让你感到不舒服的声音,用科学的数据来告诉学生长期处于吵闹的环境中会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让学生自己思考要让校园变成理想中的样子该怎么做。这堂课让我看到了孩子真实的学习和进步,要想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并认同这一做法能让生活更美好。
将军山小学丁雯老师的《这些是大家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公布了学校一学期以来的《还书统计表》,让学生知道每月逾期不还书的数量,让学生去算自己在学校中生活的一年……六年,会遗失多少本书。另外,她还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学校公物调查表》,一起探讨这些公物都是怎样被损坏的,再出示学校暑期的《报修、维修统计表》,让学生从自己真实的生活中看到“小破坏”对生活的“大影响”,从而发自内心的意识到自己也可以成为保护公物的小主人。致远外国语小学的倪卫红老师《班级中的岗位》一课让学生在课堂中倾诉自己岗位中的酸甜苦辣,再让学生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从而达到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自我反省的目的……
这一个个优秀的教学案例都在告诉我,只有从学生的生活中去挖掘素材,让教育贴近孩子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让公共意识从小就扎根在学生的心里,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国民素养的优秀公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也要更多的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想法,这样才能设计出贴近儿童需求的道德与法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