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的教学管理中,我发现了孩子们一些行为习惯上不好的表现,我作为班主任要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是不是管理的方法出了问题?是不是自己的心态也有问题?尤其是校长听课后严肃指出班级的纪律问题,班级的问题就是我自己管理中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除了羞耻,我觉得更应该及时地反思和调整,班级才会越来越好。
首先是班里小孩的个人问题。来来因为从小散养的教育方式,导致从一年级开始行为习惯就很差,具体表现在:1、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手里玩玩具。2、课堂插嘴,嘴里发出怪叫。尤其是最近发出怪叫的现象特别严重,影响其他小朋友听讲。对于来来这样的行为,我是这样采取行动:第一阶段:课堂上做小动作时能用眼神提醒或者轻轻地走过去没收手上的东西。第二阶段:这样提醒一段时间任然没有进步,于是找了孩子家长交流孩子情况。交流后孩子与爸爸妈妈达成协议,以后不犯这样的错误。并且家长答应以后会关注到孩子的情况。第三阶段:课堂上依然插嘴发出怪叫,忍无可忍的我会让孩子站着听课。可是尽管这样,来来依然是嬉皮笑脸,在课堂上的表现依然没有改善。
天天也是从一年级开始就不让老师省心的孩子,虽然和一年级相比,天天确实在某些方面进步很大,但是在行为习惯上还是需要改善。比如课间奔跑、课堂上发出怪叫、写作业拖拉 。我对他的措施也从耐心的谈话变成简单粗暴的惩罚,可是我发现惩罚对于他已经效果甚微,罚站的时候根本不能停止动作,甚至还会对老师和同学做鬼脸,有好几次我都对他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可是对他来说根本不放在心上。对于这样的孩子,惩罚必定是没用的,我必须调整方法。
孩子一犯错我就带着个人情绪批评和惩罚,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他们做这样的事时是否能自我控制,明知道这件事是错的,可还是忍不住去做了,到底是什么因素能促使孩子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我想不仅是外在权威的压迫,还要调动孩子自身的自控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怎么样让孩子发挥主动性呢?我觉得要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收获到努力带来的喜悦,这样他才会有持续进步的动力。根据这个理念,我设计出记录孩子一段时间表现的“习惯诊断表”,用来记录孩子每天的进步和犯的错误,这样一来,弱化了惩罚,让孩子自己也能通过具体的记录看到自己努力带来的变化。一周为一个观察点,三周为一个行为治疗过程,期待着“习惯诊断表”能发挥作用,给孩子们自我纠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