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雨辰博客 |
分成?合成? —— ——《2--5的分与合》的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3/10/29 7:34:00 作者:毛雨辰 点击:1460 【问题描述】 分与合这一单元是把10以内数的分与合从认数里抽出来单独安排的,以“分”与“合”的思想为基础进行教学,在一年级的知识构成中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为下面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来打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是要学生经历分与合的过程,有直观的感受,接着就是要学生熟练掌握,需要多多设计一些活动形式,变换练习的形式。 场景一:摆小棒感受分与合 师:你知道2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生:2可以分成1和1. 师:那你能照这种分法来分一分2根小棒吗? 师:你知道3可以分成几和几吗? 生:3可以分成1和2,还可以分成2和1. 师:你能照这种分法来分一分3根小棒吗? 师:所以我们说2可以分成1和1,1和1合成2。3可以分成1和2,1和2合成3,3可以分成2和1,2和1合成3. 场景二:摆小棒 师:你能完整说一说5的分与合吗? 生回答 师:小朋友们总是忘了说合,说完5可以分成几和几的时候,还要说5可以合成几和几。 师:我发现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凌乱,那么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说就可以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找出所有5的分与合呢? 生:分的左边的数是从小到大,分的右边的数是从大到小。 上述两例反映出的问题是学生只理解了分,如何去分,而不知道分的对立面是合,有分就有合,并且没有在实物操作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到合的过程,致使学生对合印象不深刻,合的知识是教师讲授的,学生没有完全消化理解。 【成因分析】 1、缺少对知识重难点的把握和突破 在备课的时候,忽视了合的重要性,在分析重难点的时候认为有序思考是这节课的难点,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经历实物操作,感受分与合。可是真正在实物操作的时候,我却没有将合的过程给学生看或者是让学生操作,这是重点没有牢牢把握,而在突破有序思考这一难点的时候,我想到了让学生自己来说,自己去寻找,但是却不敢放手直接让学生说,而是引导了一下:“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这样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但是却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2、缺少对学生兴趣的了解和引导 从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孩子对于数学枯燥的知识是反感的,而很多学生在幼小衔接的时候都已经了解过所学的知识,有的小朋友都不需要教都会了,因此课堂没有真正的调动起来,自律的孩子会安静坐着,活泼一点的孩子会做后面的题目,学生的兴趣没有在教师的课堂上,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提醒,或者是一些回答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到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已经成为数学课堂中最需要去考虑的问题。 【对策建议】 1、多看教辅材料,学会把握重难点 在第二次备课的时候,再一次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并且找到相应的方法去突破,在这节课中,在学生利用实物操作感受分的时候,问一句:“那1根小棒和1根小棒合起来是几根小棒呢?”“那1和1合起来是几?”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感知合,而且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多多用一些手势来表示分与合,学生在做动作的同时也会帮助理解和记忆。 2、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兴趣 从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才能设计出一堂让学生喜爱的课。因此,了解学生的喜好是很必要的,现在的孩子都比较喜欢一些卡通人物,例如光头强,熊大,喜羊羊,哆啦a梦等等,如果在我的课堂上面出现这些人物,那么孩子都会被吸引到课堂中来,自然而然的就会吸收知识。例如,在预习反馈的时候,当学生提完问题后,我就出示一个卡通人物,接着说:“小朋友的问题都提完了,那么还有一个人,他有问题想考一考同学们,那个人是谁呢?”这样的设计会让孩子都感兴趣,在课的伊始就对数学课充满期待,那么就会呈现一堂欢乐无比的课。 3、活动的多层次性,多角度性 本节课的知识点不多也不难,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是教师需要在课前思考的问题。而相对应的活动练习更是必不可少,为了增加活动的思维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实现不同维度的教学目标,只有自行设计一些活动形式,安排设计一些游戏,例如:大家一起来拍手,认真听接着拍,猜一猜我的小心思,这样不仅营造了轻松愉快的练习氛围,也激发了练习的兴趣,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也加强了同伴之间的合作,达到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我认为不仅要在这一节课中渗透寓教于乐的思想,更要在每一节课中,都能够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而且这些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动起来,更能够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的能力等等。
![]()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099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