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注定是忙碌的一个月。期末临近,大大小小各类事物都挤到了这一个月当中。结束新课、组织复习、教学反思、读书笔记、出试卷、算绩效、评优、写成长的脚印······作为一名班主任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引用网络上十分火热的一则漫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Y3NjE1NA==&mid=211484303&idx=1&sn=fadc52d278f3249a7ce3a9f84fef0774&scene=23&srcid=0620JRC1ravqa4FbHpfDdRiu#rd
虽然漫画是以一种搞笑戏谑的方式,但确实也从反应了我们许多教师的常态——忙!最近,忙里偷闲,看了蒋勋老师的作品《品味四讲》。蒋先生以生活美学的视角,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向我们阐释了其中蕴含的意味。书中反复强调这样一句话:“忙,心字旁边一个亡,忙即心死。当你不忙的时候,生活美学便开始了。”工作即将满一年了,对这句话有了深深的感悟。当我们每天都被一些琐碎、繁芜的事情填满了日子,我们怎么还有时间去感受生活,去和真正的自我好好聊一聊呢?
那么,如何跳出这样每天处理琐事的模式中跳出来呢?彭校给的忠告了然于心:分清楚“重要的事”和“紧急的事”。先处理“重要的事”,而不是每天都在被“紧急的事”追着跑。也只有我们真的处理好了“重要的事”,“紧急的事”才不会总是找上门来。细细品来,确实如此。那些所谓“重要的事”我认为一定是对提升自我有重要意义的,比如阅读,比如写作。当我们通过每天定时做这些“重要的事”来提升、充实、武装了自己,那些“紧急的事”可能就成了非常容易被解决的事情。因为,有时候“紧急的事”并不是因为事情的期限很短才被称为“紧急的事”,而是因为这些事情对于现阶段的我们而言有些难度,它可能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才让我们在面对它时,显得慌乱局促,不知所措。
确实,我们应该听从智者的劝告,把“重要的事”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要把阅读、写作这两件事情慢慢地形成一种习惯、让它们成为和吃饭睡觉一样让我们习以为常并且不可或缺的事情。那么,做到以上,闲适的日子就离我们不远了。
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我们借鉴了那些被我们称之为精英人士是如何高效安排他们的工作日常。从《人类简史》中我们获取了另外一种分析人类演变进程的独特视角。从《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我知悉了那些历史长河中辉煌的转折点是如何切实发生又被人们代代传颂的。从《生活十讲》我更加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我确信成熟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诸如此类种种,将我们暂时脱离我们的工作日常,却又以另外一种更隐晦的方式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让我们原本疲惫的心暂时得一处净地安放,待重新汲取营养后再整装待发。
闲适,即在忙乱纷繁的日子中转换一种心境,抽出一点时间,和自己安静地待上一会儿。听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来自心底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