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婷婷博客 |
陪你们一同成长 |
闪耀着人性之光的悲剧 ————试探《哈姆莱特》的悲剧性 发布时间:2016/6/13 12:19:47 作者:慎婷婷 点击:1294 《哈姆莱特》作为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的悲剧之典范,自问世以来,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作为悲剧所特有的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以及它深厚的思想意涵使它得以在时间巨浪的涤荡中依旧保持着它那珍珠般的华丽光彩。 作为这样一部从光辉灿烂的文艺复兴中流传下来的旷世之作,我们不难发现,经典的魅力不仅仅来自于它自身的思想蕴涵,更是来自于后人对它的意义生成无限可能性的不断阐发。前人探寻的足迹在时间的长廊中留下了一串串弥足珍贵的脚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样一句话被我们时常援引的经典句子正是对于《哈姆莱特》悲剧性讨论的极恰当形容。我们不禁感叹正是这样一部神奇的作品,使得每一个认真品读过的人都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对于其悲剧性原因的思考。 由于每一个人的个体经验及其艺术鉴赏能力的差别,也产生了对于《哈姆莱特》悲剧性的众说纷纭。有人将哈姆莱特最终的悲剧收场归咎于其性格上的犹豫和延宕,但我更倾向于歌德在《威廉·迈斯特》中所归纳的:哈姆莱特的悲剧不仅仅是性格的悲剧,而是将一件伟大的行动放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身上。 哈姆莱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他在复仇过程中总是被一些在我们看来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所羁绊从而错过了最关键的时机最终未能完成重整乾坤的大业。哈性格中最鲜明的即犹豫和延宕,正是这些致命的弱点使他一次次与胜利擦肩而过。然而更为可悲的是这些性格上的缺点,哈自身早已了然于心,他的内心深深注视着这些缺点并且极度唾弃它们却终究没能摆脱他们,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哈的悲剧是一出“性格悲剧”。 哈姆莱特是一个接受了大学人文主义教育的丹麦王子,在他清醒的时候,我们分明看到了这样一个身姿挺拔、面容俊秀、语言典雅、行为优雅的王子的形象。他对于人所发出的热切感慨“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不正是对他自身做出的完美的诠释吗?但是当命运将一件伟大的行动放到这样一个禀性优美的人身上时,他也忍不住对天长叹“这是一个混乱颠倒的时代,而倒霉的我却要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显然,这是命运将一个重担放在了无法负担的人的身上,是命运的无情捉弄为我们搬演了这样一出“命运悲剧”。 站在人类历史演变的激流中,我认为哈的悲剧绝不仅仅是歌德《威廉·迈斯特》中所认为的“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更是一种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和整个时代的悲剧。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地理大发现,人们对于自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自信心也大大提高。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们再一次发现了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他们试图借助陷落已久的光辉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来使人们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哈正是这样一个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但是悲哀的是无论接受了怎样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整整一千年宗教愚昧的统治后,人们并不能轻易摆脱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的桎梏。从哈看到了克劳狄斯在向上帝祈祷时欲杀之而又还休中我们看到了宗教的思想在哈的头脑中依旧占据这相当重要的位置,宗教神学观中,如果一个人在向上帝祈祷时死去,他的灵魂是能够升上天堂的,所以哈放弃了这样一个复仇的绝佳良机。 作为人文主义代表的资产阶级当时虽处在上升期,但是由于他刚刚萌芽,势力还很弱小,根本无法与积势已久的强大的宗教、封建旧势力所抗衡。所以作为资产阶级萌芽力量的一份子的哈只能将战斗停留于思想层面而迟迟未能行动,这也解释了哈性格中所表现出来的延宕,正是因为人文主义者力量的弱小使得哈在强大的恶势力面前想要行动却不知该如何行动,即造成其性格延宕的深层社会原因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的悲哀。当一个时代从黑暗、愚昧的泥淖中破土而出逐渐向文明、光明演变时,那些高于社会普遍道德水平的人只能充当一个不被人理解的“疯子”的角色而他们才是推动整个时代往前迈进的殉道者。这也正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当哈姆莱特垂下那颗高傲的头颅,闪着人文主义的智慧之光却高高扬起,飘荡于广袤大地的上空,回荡于宇宙苍穹之下。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能够从那一卷卷流传的书卷中沐浴人文主义的荣光。
![]()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
|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062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5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