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重视“研究”:解密“不良行为”——德育讲座

作者:周薇 发布时间:2021/6/17 1:22:56




10月22日,一场以“用正面的和善而坚定的信念教养孩子”的德育沙龙我校拉开帷幕,我作为四年级3班的班主任,围绕探秘学生“不良行为”开展了一场讲座。

其实,说到“不良行为”,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几乎每天都在和它打交道,处理学生因为不良行为而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其实,在这些“不良行为”的背后是藏着秘密的,而这些秘密正等着我们去发现。我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方面,结合实际,来展开交流。

首先,什么是不良行为呢?很简单,也就是一些不恰当的、不正确的行为。比如,孩子想让老师点他发言他就在课堂上随意地插嘴,一个孩子想要得到心仪的玩具他就选择向父母发脾气或者哭闹等等。当一个孩子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寻求关注、寻求满足的时候,他往往会表现出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想要在集体中获得认可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孩子也是这样。如果孩子一直得不到关注,得不到满足,那么他就会丧失信心,表现出各种“不良行为”。就像书中里说的:“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必定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因为孩子得不到他想要的关注和认可,于是他开始了反复的尝试,以期望自己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所以很多时候,学生会在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的道路上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剑走偏锋”,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行为”。

既然学生是在寻找关注、获得满足的道路上误入了“歧途”,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给予关注,有效鼓励,增强信心。

一是始终抱有“和善”“理解”“尊重”的态度。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往往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你怎么回事?你怎么又这样了?愤怒会瞬间夺走我们的判断和思考。而面对老师的怒火,孩子大多也不敢吱声,更多的是保持沉默,这就让交流陷入瓶颈。

二是借助“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获得亲近和信任,消除不良行为。

要想消除不良行为,用心“赢得孩子”非常重要。通过这样逐步鼓励的方式,赢得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她之间是亲近和信任,而不是疏远和敌意,那么学生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和我们心连心,愿意想办法改变自己,不良行为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三是积极组织家庭会议和班会,让孩子在解决、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永远是更愿意自觉遵守他们自己参与制定的解决方案。”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通过讨论一起制定班规、约定,只有真正参与其中,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孩子们才会更加愿意去当好执行者。     

最后,三点总结 :   

1、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我们需要读懂“不良行为”背后的密码——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    

2、惩罚只能暂时制止不良行为,但不能永久性解决问题。(我在读书的时候,就一边读一边反思自己是否已经习惯了通过惩罚解决矛盾。惩罚的效用只在于当时,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必须借助正面管教的工具。)    

只有通过鼓励来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获得长期、积极、正面的效果。(鼓励应该成为我们正面管教的法宝。)

 每一次分享亦是一次收获,我们都需要在反思和总结班主任德育工作中不断前行。

附件:IMG_2212.JPG


分类:教师博客 > 班级管理
来自: